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财政金融   13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42篇
经济学   67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39篇
农业经济   21篇
经济概况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usiness philosophy has shifted from marketing orientation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rientation (RMO). Service-oriented organizations, such as banks, increasingly apply RMO to enhance their br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brand loyalty and brand image. This in turn creates an identity for their brand name and adds value to i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MO on Brand Equit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This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imensions of RMO (trust, bonding, communication, shared values, empathy and reciproc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Equity in bank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underpins this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MO and Brand Equity. The sample comprised 1400 commercial bank customers from Sri Lanka, and the surveys were administer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re were two main stages to the analysis: testing the measurement model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esting the hypothese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RMO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Equity in banks. Of the dimensions of RMO examined here, Trust, Communication, Shared Values and Empathy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rand Equit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av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enhancing the Brand Equity of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strengthening thei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some insightfu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2.
运用空间辐射效应、空间吸纳效应和空间闭塞效应,分析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践中挖掘了这种空间集聚模式演变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首先受地区与邻近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关联程度的影响;其次,空间关联度在多重空间效应推动下往往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促使创新要素从空间无序分布状态逐渐向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地区与高度集聚地区靠拢、低度集聚地区向低度集聚地区聚合的有序分布态势跃迁,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203.
本文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势力及其与行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我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市场势力、银行规模、资产配置能力、产权结构、创新程度和稳定性为自变量,构建了三个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对市场势力与行业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总体水平上,市场势力与成本效率、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4.
陆卫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29-134
现实市场中,同行的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依靠大规模的营销说服活动来争夺市场上的消费者。本研究集中关注了品牌的忠诚顾客如何处理竞争性营销说服信息。通过以国内皮鞋行业和皮鞋品牌为实验背景,研究发现:有显著品牌忠诚的顾客会抵制竞争性营销说服信息;相反,无显著品牌忠诚的顾客不会抵制竞争性营销说服信息;顾客有、无显著的品牌忠诚成为了他们是否抵制竞争性营销说服信息的决定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讨论了营销实践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5.
典当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的非银行性质的金融行业,也是现代银行业的雏形和源头。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典当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融资渠道已经在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立足浙江省的典当行业,以杭州典当行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典当行业在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历史现状、作用,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以及对此的改进措施,探索典当行业的发展方向,力求改变人们对典当行业的传统观念,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并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6.
朱茏 《价值工程》2011,30(16):218-218
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大量的"游戏型和任务型"的课堂游戏活动来实现教学理念,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使教学始终富有吸引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7.
构建了一个不确定需求环境下多节点供应链的模型,主要使用收益分享契约来进行调节,给出了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决策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在引入收益分享契约后,如何实现供应链节点的帕累托改进;最后用算例分析说明了节点数目不同的多节点供应链的利润状况。  相似文献   
208.
目前,制造业产业过度进入、要素拥挤与效率损失现象明显,片面强调扩大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的举措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为研究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到底如何,本文通过采用纺织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和山东省1997~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规模指数敏感性分析模型,找出在产业规模不同时期,对产业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然后通过检验,验证了要素投入和效益之间并非总是正相关关系,其存在地区差异。某一产业过度进入的地区,要素的进一步投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造成效益的损失,因此,要将规模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本文为学者们研究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和规模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9.
经济转型期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在一些行业集聚度高的区域,行业衰退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对集聚行业升级、衰退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行业集聚特征、集聚模式与行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集聚模式变迁诱因展开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浙江省14个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集聚特征与行业成长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行业集聚的变迁诱因中,技术变革、经济波动、政策效用、核心企业群以及要素成本都对行业集聚模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10.
李於洪  曹玉华  张玲 《物流科技》2008,31(5):133-136
以浙江科技学院基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为背景。对本世纪初在我国刚刚兴起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从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实验与实践、教师互派学习交流的层面,探讨了工科类高等院校,尤其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在国际合作联合培养中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对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