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4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8世纪中尼“银钱贸易”冲突与西藏自铸银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银钱之争”向被学术界视为廓尔喀侵藏战争的重要经济原因,但对其来龙去脉有所忽略。本文就“银钱贸易”的前因后果、是非公断、西藏地方政府因应对策自铸银币进行了深入考察辨析,给予了恰当定位,补正了作为证据的关键史料,并从政治高度论述了西藏币制改革和“乾隆宝藏”诞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典当业,典当业的起源曾寸戈有这样一段传说:某朝有一罪犯,经刑部科获永远监禁的罪名,他在囹国中熬了多年,后成了一个管犯人的头目,遂在狱中勒索银钱,买卖物品,还鼓动众犯赌博,令输钱者以物抵款。日久,他积资颇多,后又遇赦出狱,便采取以物抵款的方式开了个“小押当”,门前挂了一块招牌,上书:“指物借钱,无论何物均可抵押,物值十而押五,坐扣利息,几月为期,限期不赎,变卖折本”。  相似文献   
4.
伴随“白银时代”降临,清代中国并未径直走上货币完全白银化,乃至实质确立银本位币制的道路,而是形成了银钱并用的货币体系。如将海外白银流入及其产生的影响视为“银线”,则传统中国长期使用的铜钱,及因使用铜钱所产生的问题便堪称“钱线”。银钱并行下,“银线”与“钱线”纠缠,产生银钱比价波动问题。本文依照银钱比价分区数据整理与分析、比价形成和波动原因探寻、比价波动影响、官与民对波动的应对这一逻辑顺序,对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赋税征收以及各项支出以银两作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统计银两化”。“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在所谓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依然存在着“银钱并行”与“银钱兼权”,银两与铜钱不但有法定的比价关系,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银两与铜钱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赋税征收中,虽然以银两为征收标准,但往往折钱输官,以铜钱交纳,然后再由州县官照市价易银报解。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钱文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陕西西安首先响应并迅速夺取了各衙署和军事要地,攻入满城,西安宣告光复。为维持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组建了以张凤翙为首的秦陇复汉军政府。西安起义爆发初,市内秩序混乱,坏人趁乱打劫,大清银行及秦丰字号(钱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从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书看清代直隶农村的银钱流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 《中国农史》2005,24(1):109-115
清代民间银钱流通、银荒以及银钱比价,历来为学者所关注,见仁见智。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书。提供了清代直隶农村银钱流通方面的珍贵史料,可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鲲 《工业会计》2007,(4):82-83
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在当铺门口徘徊良久.终于走了进去.颤徽微地掏出家传几世的宝贝.换得了些许银钱——这是老电影中的一个常见情节。不知何时.当铺又回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天津近代钱币是天津乃至整个旧中国金融业发展历史的丰富见证.本文运用了大量考证依据,概略地描述了天津的近代钱币演变、沿革的历程,折射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金融历史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晚清苏南市镇研究,成果甚丰,但于市镇总体格局,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除少数大城市外,一般市镇难以确定其经济地位。苏南地区的厘卡严格根据城镇商业地区的重要性及其商路设置,可以反映苏南主要市镇的经济地位。本文根据清代有关厘金史料,探讨了晚清苏南地区的市镇结构、商路情况以及民间银钱使用比例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