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6649篇
工业经济   179篇
计划管理   1141篇
经济学   1087篇
综合类   522篇
运输经济   11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1238篇
农业经济   458篇
经济概况   1356篇
信息产业经济   5篇
邮电经济   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887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882篇
  2011年   1179篇
  2010年   716篇
  2009年   588篇
  2008年   1194篇
  2007年   881篇
  2006年   774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675篇
  2003年   573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992.
993.
1997年7月国务院就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出了决定。目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正按照这一决定精神,制定或已经制定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保险制度实施办法。随着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研究并制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工作已提到了议事日...  相似文献   
994.
外国存款保险机构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 《中国金融》1998,(11):30-32
自1924年捷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以保护存款人利益为宗旨的存款保险制度以来,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现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捷克等。这些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在保护存...  相似文献   
995.
政策动向     
《金融博览》2008,(2):8-8
胡锦涛:科学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央行对2008年工作进行总体部署;2008年央行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监会、保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配合;证监会:创业板将争取上半年推出;中新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996.
王金思 《证券导刊》2008,(21):57-59
由于央行大幅上调准备金率,加之外围股市暴跌,6月10日A股开盘后便一路狂泻。多头几无还手之力,终于在上周,将前次"政策底"拱手相让。整体来看,我们A股已经跌去一半有余。如果按照目前估值计算,整个沪深300PE已降至22倍,上证50PE甚至在20倍之下。目前市场最希望看到的是,大盘重回3000点,能与前期底部形成双底。然而市场依旧没有止跌迹象,未来市场仍在一片云雾之中。  相似文献   
997.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世瑞 《经济师》2000,(5):46-47
文章叙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运作机制 ,并就几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作了比较性评介  相似文献   
998.
刘士堂 《新金融》1998,(5):33-35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西方国家中 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它同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一起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本文根据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衍变过程总结出这些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状况以及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存款准备金制度创始于19世纪的美国。  相似文献   
999.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与信用秩序的需要,又能减轻政府和央行的巨大金融风险压力,同时,能满足转换银行经营机制,建立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以及保护居民储蓄积极性、拓宽建设资金渠道,促进金融业繁荣和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