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659篇
工业经济   37篇
计划管理   164篇
经济学   232篇
综合类   84篇
运输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279篇
农业经济   50篇
经济概况   16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一、引言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FSB,2011)。金融危机的爆发展示出影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监管问题引起各国关注。目前,各国学者多以美国为例从监管缺失状态下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切入,认为政府应当降低影子银行乃至金融领域的杠杆率。在这种呼声下,以美国为首的危机受灾国采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试图以经济杠杆的升高换取金融部门的杠杆下降。结果,影子银行的监管不仅未得以解决,反而引发了全球经济去杠杆浪潮。在此新背景下,影子银行的监管再次成为各国政府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而当前各国学者大多从美国、欧盟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入手,进而分析本国影子银  相似文献   
12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类似"影子银行"的机构、业务、职能、活动等一系列机制已经形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厘清影子的定义,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行模式、作用、风险和监管等情况的分析,提出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建立直接全面的监管机构等监管对策以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23.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瞩目。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壮大。分析信托类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完善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口径;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24.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和中国现实,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启示,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这种推动作用在西部最大,中部次之,但是东部并不显著;中部以外的各省在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上均具有较强的惯性;经济增长能够明显地刺激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且存在着因"GDP排位赛"而举债的现象;在中、西部,地方政府债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长;除西部之外,地方政府债务与对外贸易水平呈反方向变化,与第二产业比重则同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5.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喷涌式发展,凸显出我国资金面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杠杆M2/GDP来看,2010年达到1.8,说明我国市场上流动性很充足,出现了金融结构性扭曲现象。M2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依据,其统计失真使得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更不能真实反映M2/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影响的原因、后果分析,试图解释上述两个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6.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逐渐发展壮大,其"信用创造"功能及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有限,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对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与引导;货币当局应扩展宏观观测指标,并加强价格型调控;央行应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供融资便利,以便发挥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正向影响,减少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7.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由金融创新、监管套利、信贷需求、货币政策频繁波动共同推动的,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正面、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积聚。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信用错配以及高杠杆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金融体制,导致影子银行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风险、地方政府风险紧紧挂钩,三者之间存在风险相互传导的可能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防控应秉持“疏堵并举”的原则: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隔离;谨防地方政府利用影子银行过度融资、投资的冲动;在继续微观监管的同时,建立适应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28.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巨大弹性的重要载体,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金融工具、在证券化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操作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内生的脆弱性,成为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体系的教训给金融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29.
温瀚民 《中国市场》2014,(24):16-17
银监会近日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政策的出台再一次将"影子银行"问题拉回到公众的视线焦点下。"影子银行"资金规模近几年在中国迅速增长,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则认为"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二则认为"影子银行"实为一种金融创新,对经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同时对其利弊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0.
贺军  秦振珍 《商》2014,(28):139-139
随着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和担保公司等为主体的机构类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开始凸显,当前如何规避风险、使影子银行体系更加规范和有序发展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对张掖市2013年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和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