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2篇 |
工业经济 | 5篇 |
计划管理 | 43篇 |
经济学 | 21篇 |
综合类 | 5篇 |
运输经济 | 1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15篇 |
农业经济 | 13篇 |
经济概况 | 38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4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60年代初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萎缩状态。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我国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城镇市民人口的措施,到1963年底全国共下放城镇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原农民转化来的市民)1887万人,减少市民人口3000万人;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城镇干部及其家属“上山下乡”约3000万人。 相似文献
43.
总的来说,吴法宪回忆录能够为人们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提供一些资料的线索以及不同的视角。但是,绝不能把他的回忆当成历史的真实。作为林彪集团的成员之一,吴法宪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已经基本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然而在他去世两年以后,他的回忆录的出版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4.
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应该办成一个怎样的银行?曾有许多概括的提法,例如,一九五九年总行在总结大跃进时期银行工作经验时,提出找到了"人民的银行"的正确路线;文化大革命中,抚顺银行经验提出"人民银行为人民";今年初全国分行长会议提出"真正的"银行,等等。这些提法,从文字上来说都比较抽象。假如对这些概括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规定性,是"真的"抑或是"假的",是"人民的"抑或"不是人民的",就不容易区分。用什么来衡量、规定这个概括呢?可以列出好多条。 相似文献
45.
李嘉诚/商者无域名言: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上榜理由: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及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移动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文化大革命、亚洲金融风暴,他的企业却能横跨55个国家,走向日不落。李嘉诚作为华人世界最成功的商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 相似文献
46.
47.
中国人民银行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一个重灾区,银行被并入财政部,银行业务萎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任命李葆华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恢复了银行机构。李葆华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制的儿子。李大制蒙难以后,固民党想斩革除根,李葆华被迫亡命天涯,远走日本。回国后,他隐姓埋名,化名赵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新中固成立后才恢复本名,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他曾调任安徽省委书记,为大批干部落实政策。李葆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后,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他首先对大批干部落实政策,把银行的骨干解放出来,同时,对银行制度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48.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
(本刊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李埏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12日上午8时15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4岁. 李埏先生1914年11月21日生于云南省路南县(今石林县),字子泝,号幼舟.193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旋即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42年入浙江大学任教,1943年任教云南大学,直至去世.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后,他曾任云南大学教授会第一任主席、云南省图书馆馆长,并被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聘为兼任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云南的"三家村",备受打击摧残.改革开放以来,他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任云南大学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云南省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 相似文献
49.
屠文淑教授1952年生予上海,1968年11月到甘肃下乡插队。1977年她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的首届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经过四年苦读顺利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并同样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87年又考上兰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调到宁波大学任教。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