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510篇
工业经济   152篇
计划管理   866篇
经济学   290篇
综合类   708篇
运输经济   65篇
旅游经济   20篇
贸易经济   464篇
农业经济   155篇
经济概况   908篇
信息产业经济   50篇
邮电经济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743篇
  2010年   606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语言学先驱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社会中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有符号,都可以从符号学的观 点进行研究。可从文学符号的特殊性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行为。  相似文献   
32.
新时期文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与思想高度下,延续并推进了“五四”文学关于女性命运思索的主题,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本体生命的张扬,并开始用“分辨”的眼光考察两性在社会、情感、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为女性意识的确立做了观念上的准备和尝试。  相似文献   
33.
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日渐宏大的文学气度,自觉的选择意识,以及追求艺术独创性的探索精神,构成了河南作家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表现在题材和主题的选择上,集中表现为这样三个特点:一是以关注乡村、关注农民为主题,二是由守望乡土到塑造人物,三是味儿冲、情浓的乡土语言.  相似文献   
34.
发轫于80年代初的知青文学,90年代升温何其辉煌。“呼唤人性——反思历史——重塑知青精神”成为知青文学的三部曲,形成当代文学的独有景观。到了1998年后,知青文学陡然降温,跌入低谷,这是在社会转型期与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走向密切相关的,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造成近几年知青文学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新世纪的知青文学,只有走出虚饰与“自恋”,在中国当代社会大历史的背景下,冷静地反思,还原生活本真,才能有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长期被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政治——文学”或者“文学——政治”始终是文学研究的精神史线。这个时期,文学也背负着沉重的政治话语,而要消解这种重负,首先要进行记忆还原,当前不少名辈作家的后人开始了这一努力,这种还原构成了当前研究的趋势,从中可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任务仍然艰巨。  相似文献   
36.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其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令人赞叹的欧*亨利式结尾.本文从细节的角度出发,力求分析出细节在该作品中的作用或为作品背景做铺垫的;或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或是渲染作品氛围的,这些细节描写相互关联,是构成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7.
梅河口市有一个深受农民欢迎的“农协会”,它就是梅河口市农村经济技术协会。这个“协会”的诞生,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点亮了为“三农”服务的“四方”:“协会”自家亮了,企业亮了,村党支部亮了,农民会员亮了。由此,点亮了山乡、村屯,点亮了农户的心田。  相似文献   
38.
走通大渡河--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39.
陈光甫(1881~1976),字德辉,江苏镇江人.1904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财经学院,获商学士学位.回国后,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起初仅有实收资本7万元,员工7人,被称为"小小银行".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银行",在陈光甫主持经营下获得迅速发展,1916年资本增至30万元,1919年资本增至100万元,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资本已达500万元,成为江浙财团重要的核心银行之一.上海银行在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陈光甫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相似文献   
40.
殷平 《经济月刊》2004,(2):22-27
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2004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方面向“三农”倾斜。就在此际、陈桂棣、春桃,一对作家夫妇对中国“三农”问题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入、最真实的发言。2003年第六期的《当代》选发了陈桂棣和春桃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为之震撼。同样让人震撼的是,闪烁在陈桂棣夫妇身上的那来自民间的珍贵品质:真实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