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45篇
工业经济   9篇
计划管理   64篇
经济学   39篇
综合类   20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59篇
农业经济   25篇
经济概况   9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中国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
钱庄、银号从明朝中期开始建成,到清朝初期、晚期及北洋政府时期有所发展,“废两改元”后至1952年间时起时伏,前后约五百余年。它起源于兑换,其业务重心是发行庄票,广泛开展多种信用业务,并成立钱业公会,对中国金融业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把郑和首次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  相似文献   
74.
集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陕西、苏北 等 地区取“约时群集”之意称为“集”;南方如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称为“墟”,则 取“以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意①;而江南的苏、浙地区则称之为“市”; 其 他如四川一般称为“场”,云南有些地区称为“街子”。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然条件、 风土民情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地集市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从与江南 、华南等地的对比中,探究华北集市的特色。    一、华北地区集市受宗族势力影响较弱。集市是人…  相似文献   
75.
<正>我上下班途中常见大街的便道上有算命的神汉、神婆摆摊招揽过往行人。我以问卦为由问一位长须的神汉:什么人好来问卦?神汉说什么人都有。有祈福免灾的,有问婚论嫁的,有求官求职的,有经商问津的。我又问什么情况来问卦?神汉说:反正万事如意、财运亨通的不来,多  相似文献   
76.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朝万历六年,24岁时中进土,官至仪制主事、右通政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先后在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为官。他学识渊博,气节高尚,是明朝著名的儒学大师,蕺山学派的创始人,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谷鸿 《秘书》2013,(4):18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人正直刚毅,忠心耿耿,直言敢谏,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因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而深受  相似文献   
78.
朱自振 《中国农史》1993,12(4):27-37
明清东南山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对于研究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农业历史,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把东南山区从东南地区脱分出来,并从区域社会经济角度,对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性质、特点,进行了专门、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79.
杨柳 《秘书工作》2007,(10):55-56
刘基(公元1311年-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今属温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后人将他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为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相似文献   
80.
折色即税粮折征。明政府对折色对象、种类及其实施程序等都有一定要求。明时期,风阳府灾荒迭发。明政府在风阳府开展救荒时,就曾采取了折色这一荒政手段。就明代风阳府情况而论,首先在折色次数上。嘉靖年间以后的年次大大多于其前时期;其次,折色种类方面,成化时期以前以征他物为主,但从帚泰年间始,折色主要为征银;再次,改折税粮在漕粮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折征银两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灾荒的轻重程度。同时,改折价格在明前期与后期、夏税与秋税、正兑与改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最后,折色虽具有减缓百姓税负、缓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等作用,但受制度和体制,以及灾荒打击下的非“常”社会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折色之举往往难如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