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48篇 |
免费 | 323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267篇 |
工业经济 | 1149篇 |
计划管理 | 6005篇 |
经济学 | 5554篇 |
综合类 | 2616篇 |
运输经济 | 234篇 |
旅游经济 | 70篇 |
贸易经济 | 6779篇 |
农业经济 | 1990篇 |
经济概况 | 3903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64篇 |
邮电经济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6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311篇 |
2021年 | 579篇 |
2020年 | 434篇 |
2019年 | 510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521篇 |
2016年 | 691篇 |
2015年 | 952篇 |
2014年 | 1895篇 |
2013年 | 1790篇 |
2012年 | 2341篇 |
2011年 | 2464篇 |
2010年 | 2346篇 |
2009年 | 2355篇 |
2008年 | 2906篇 |
2007年 | 2452篇 |
2006年 | 1828篇 |
2005年 | 1888篇 |
2004年 | 1278篇 |
2003年 | 1121篇 |
2002年 | 929篇 |
2001年 | 827篇 |
2000年 | 676篇 |
1999年 | 315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如何在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与避免资本市场怀疑会计政策选择不良动机的夹缝中作出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资产减值政策产生与变迁的理论出发,指出企业资产减值政策选择是企业真实体现资产价值、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理清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减值政策选择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提出应当从企业与资本市场两方面共同出发,修正各自的思想与行为,理性地看待资产减值政策选择问题,真正实现会计选择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92.
<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我国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国监管模式可依据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实行"三步走"的战略选择。一、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看,由于混业经营在金融领域愈来愈普遍,且大型跨国银行接踵出现,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纷纷选择了统一监管模式。英国:80年代以后,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分业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管理的需要,1997成立了新的全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管理服务局,英国金融监管模式全面转向了统一监管模式。日本: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意识到改革金融监管模式的重要性,从1998年开始分别将民间金融机构检查和监督职能、金融行政的计划和立案权限、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的管辖权从大藏省分离出来,转交给新成立的监管机构——金融厅,日本也进入了统一监管时期。韩国: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产生了重大变化:金融监管职能从财经部和韩国银行分离出来,集中于新成立的、直属国务院的金融监督委员会(FSC)。金融 相似文献
993.
在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苏丹利益的总额和权重并不太大,但中苏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和解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中国政治和外交原则的坚持,对国际社会的深度参与,以及企业走出去的形象建构等。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所受到的外来疑惧、批评乃至诋毁,反映出日益崛起的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艰难与不易;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所做的外交选择及政策调适,反映出成就负责任大国所应有的外交谋划和政策把握。从中国实现大国崛起和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高度,来审视中国在达尔富尔危机解决中的角色及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现代公司理财目标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国外理财目标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理财目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各种理财目标分析后发现,公司理财应该是公司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财目标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企业会计选择行为是对会计处理方法的合法运用,但对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到信 贷决策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的正确判断。所以,银行信贷决策部门必须完善信贷调查、审查、检查机制,才 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