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篇
  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93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147篇
经济学   178篇
综合类   24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7篇
农业经济   552篇
经济概况   28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退耕还林经济影响再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利用2003年调查和2005年跟踪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在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的实施过程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与早期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论是,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工程的经济效果与早期的评估结论相近,即在就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没有显著效果。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不容乐观。今后政策改进的方向是,降低退耕还林工程的规模和速度,改善工程的质量,及早出台有利于延续工程寿命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62.
论退耕还林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退耕还林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的当地粮食供给问题。剖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指出应建立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粮食生产的自律机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以及国家、地方政府及农户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3.
对我国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退耕还林,并认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宏观层次,还是在微观层次都是退耕还林工程的根本宗旨。同时对工程的资金来源作了必要的分析,提出了小额信贷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其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4.
对“一退两还”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退两还"即"退耕还林还草",是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所确定的一项重大的生态重建工程。由于"一退两还"是一种对既定的经济与生态系统的打破,所以补偿成为新系统建立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分析"一退两还"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对确保生态重建效果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65.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6.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评估其受偿意愿对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2个县23个村组204份退耕还林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农户在不同分位点受偿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受偿意愿为2353.4元/亩,补偿期限5年,约为现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1.5倍。农户的资源稟赋特征及主观认知是影响受偿意愿最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分位数上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现金补偿,而年轻农户更倾向于政策补偿和技术培训。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政策宣传的同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农户资源稟赋的不同,实现补偿标准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67.
退耕还林工程监测工作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建设进展、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效,并为工程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遵循"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方法统一、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监测体系,主要包括:监测内容:工程营造林任务的完成数量和质量、政策兑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监测层次:国家级,省级,县级,农户(退耕还林者)级等4级;监测指标:工程实施方面24个,工程效益方面46个;监测方法:遥感监测、小流域调查、小班调查、样地调查、地块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  相似文献   
68.
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在对拉市海退耕还林项目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工具分析了政府、上下游社区在退耕还林中的收益变化,在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后农户的产业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揭示了退耕还林在保护流域环境方面的局限性,提出在生态补偿思路下进行流域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9.
郭亚军  姚顺波 《技术经济》2007,26(8):100-103,99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思路,运用索洛增长方程式,对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吴起县农业生产各要素收入弹性的影响,结论是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的改善了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弹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三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我省人工林的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森林经营主导思想片面追求木材生产的影响,各地营造人工林普遍以纯林为主,没有考虑到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纯、树种单一等问题,忽视了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违背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规律,因此,部分地区人工纯林出现了生长率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退、病虫害发生率上升、林地综合生产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