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0篇
工业经济   9篇
计划管理   61篇
经济学   107篇
综合类   72篇
贸易经济   57篇
农业经济   24篇
经济概况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describes situations where each person in a group can individually profit more by withholding contributions to group goals. However, if all act in their material self-interest no public good is produced and all are worse off. I present a new solution to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based on status. I argue that contributions to collective action increase an individual’s status in the group because contributions create perceptions of high group motivation, defined as the relative value an individual places on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welfare. Individuals are predicted to receive a variety of social and material benefit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up. These rewards can help explain why individuals contribute to collective action. Four laboratory studies tested the theory. In Study 1, following interaction in a 6-person public goods game, participants reported viewing higher contributors as more group motivated and higher status. Higher contributors also wielded more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in task interactions with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s also cooperated with higher contributors more, and allocated greater altruism to them in a Dictator game. Study 2 addressed an exchange-theoretic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findings of Study 1, showing that observers of collective action who did not benefit from higher contributors’ contributions to the public good, nonetheless rated them as higher status, cooperated with them more, and gave them greater altruistic gif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ctive action contributors can earn social and material benefits even outside the group. Study 3 more directly tes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oup motivation. Contributors who sacrificed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resources for the collective action were rated as more group motivated and higher status than a moderate proportional contributor, even though the amounts they contributed were the sam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theory, and underscore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sacrif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status in collective action. Study 4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tatus rewards on contributors’ behavior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group. Participants who received positive status feedback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subsequently contributed more than those who did not. Rewarded participants also identified more with the group and saw it as having greater solidarity and cohesion. I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JEL Classification C71  相似文献   
172.
根据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现实,首先从供给、需求以及政府规制角度对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实际,从产权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使得乡村旅游经营者很难在产品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乡村旅游地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创新者难于对产品差异化经营成果实施有效保护,产品差异化经营面对的高交易成本使农民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模仿或抄袭创新者。  相似文献   
173.
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向发展中国家企业输出清洁技术工艺存在多重、复杂的利益目标,借助清洁发展机制,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先进清洁技术、提高自身的环境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遭遇技术获援—环境生产率提高—技术依赖—企业减排负担加重的绿色困境。如何正确高效的引进清洁技术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为此,文章运用个案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涉及的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引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4.
农村青年女性的参选参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进一步体现和对男女平等思想的更深层次的践行,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农村青年女性参政的现状、困境、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农村青年女性的参政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5.
文章手工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02年-2006年大股东资金占用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掏空)→业绩困境→利用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加以掩饰"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亏损公司而言,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上市公司越可能向上盈余管理、美化业绩。大股东资金占用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将公司业绩恶化归咎于其非法的"掏空"行为,从而竭力延迟坏消息、进行盈余管理、虚增收益。  相似文献   
176.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困境,探索从困境中解脱的出路,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收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键在于是否赋予集体完全的处分权和收益权,集体土地所有者是否具有土地发展权,土地收益在三级所有者之间以及集体和农民之间能否实现合理分配,集体土地资产能否合理管理等。研究结论:通过编制集体才地利用综合开发规划赋予农村集体用地自主权;改革上地税费制度,上地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合理分配;在规划管控、用途管制机制下推进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7.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汇率制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较为详尽的历史回顾。结果发现,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轨迹潜藏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之中,并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都对当时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其结论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不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汇率制度决定理论还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8.
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新诠:宏旨、结构及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以其国家主义的至治理想为宏旨的.在至治理想指引下,他主张在经济领域自由放任,在社会领域因俗简礼,以市场和风俗两种自发秩序共同调节经济的运行.面对不良风俗对市场的引导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司马迁又赞同移风易俗,渴望封建国家通过移风易俗保证市场的扩展和社会的和谐,而没有看到其时国家与自由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而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司马迁困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难点.  相似文献   
179.
密集的道德和纪律控制、集体主义信念的强化培育以及低收入加社会福利分配制度的贯彻执行,为中国“第一村”开辟了一条以低成本发展模式通向小康的道路。但随着村落经济规模的扩张,低成本发展的道路就面临双重的困境要么提高货币工资,要么大幅度增加福利。前者直接削弱了低成本发展的竞争力,后者则严重影响到村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相似文献   
180.
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为依据,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批判及其消费异化批判为逻辑起点和路径,提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困境,有必要借鉴和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蕴,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生态农业之路;主张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产品的绿色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强化农业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