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1篇
  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235篇
工业经济   28篇
计划管理   324篇
经济学   716篇
综合类   107篇
运输经济   56篇
旅游经济   17篇
贸易经济   201篇
农业经济   80篇
经济概况   3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Backcast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developing energy futur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industrial ecolog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futures within a backcasting framework. Building on the backcasting work of Robinson [1], a seven step method is presented to embed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within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future scenarios and transition paths toward them. The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backcasting regional energy futures in the Latrobe Valley, near Melbourne, Australia. This region has substantial brown coal deposits which are currently mined and used in coal-fired power stations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ounded by a sustainability vision for the region in a carbon-constrained world, 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ies in 2050 were backcast around three themes: bio-industries and renewables (no coal usage); electricity from coal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low to high coal usage); and coal to products such as hydrogen, ammonia, diesel, methanol, plastics and char (demonstrating medium to high overall coal use relative to current level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each scenario across various life cycle stages were characterised. Results offer a platform for regional policy development to underpin deliberation on a preferred future by the community, industry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were found to be useful in backcasting for creatively articulating alternative futures featur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However, enabling the approach to guid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ransition pathways require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would benefit from integration within the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Robèrt et al. [2].  相似文献   
92.
异质性与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庆昌  蒋殿春 《当代经济科学》2011,(5):92-98,127,128
新新贸易理论将公司异质性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公司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但它们通常假定两国是同质的,所以公司国际化的选择仅局限于出IZl贸易和水平型直接投资。本文构建了三国模型,考察了跨国公司的三种战略选择模式。理论研究表明,生产率最高的公司选择水平型直接投资,生产率较高的公司选择出口平台直接投资,生产率较低的公司选择出口贸易,生产率最低的公司只供应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对工人工资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建厂成本越小,选择出口和水平型直接投资的公司会越少,而选择出口平台的直接投资公司会越多。  相似文献   
93.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上既要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又要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在不对称信息框架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级政府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集权、分权以及授权三种政策模式下的信息损失与协调损失,比较三种模式的优劣。研究表明,分权和授权模式均优于集权模式,而授权模式与分权模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地区之间经济规模的大小与区域政策协调重要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截面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环境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为显著的负效应;大学和创新企业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机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贡献;创新企业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5.
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合理经济长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角度出发研究市域轨道交通合理的经济长度。以乘客旅行次数需求密度函数为基础,建立市域轨道交通线路长度效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其中效益函数包括旅客时间节省效益函数和票价收入效益函数;成本函数包括建设成本函数和运营成本函数,效益函数和成本函数相加即为市域轨道交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通过建立社会效益函数的非线性函数,建立模型求解,得出合理的市域轨道交通经济长度。  相似文献   
96.
为使城市物流的发展在区域物流规划定位中更加科学与客观,在分析区域物流定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区域物流定位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进行城市物流战略定位时,根据主成分分析的降维思想可以把较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从而确定出最有利于物流发展的城市,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横截单元,以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研究我国开放经济体系的区域差异,并研究经济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经济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入增长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2)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贸易开放度对中西部地区影响甚微,同时贸易与资本和劳动要素使用效率之间关系不显著,这与我国加工贸易型经济体系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3)政府过度参与经济牵制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比较而言,开放度较高时这一效应会减弱。  相似文献   
98.
通过收集2009年我国31个省市有关GDP和家电下乡销售额的面板数据,对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效应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做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家电下乡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提高家电下乡经济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要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加以扶持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西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重点要增加中西部教育和培训投入等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唐永光 《特区经济》2011,(1):99-10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以此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策取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制度性安排的快车道,这也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美元区与欧元区的相继建立和运行不仅证实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问题上取得成功的信心。本文将要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做以探讨分析,从而说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