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4篇
财政金融   658篇
工业经济   162篇
计划管理   555篇
经济学   561篇
综合类   256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55篇
贸易经济   263篇
农业经济   353篇
经济概况   36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碳汇林业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宰胜 《林业经济》2012,(2):19-23,32
针对碳汇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借鉴传统林业融资方式,提出了构建碳汇林业融资机制,包括碳交易平台融资、商业贷款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BOT系列项目融资等途径和方式,同时对融资项目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财政补贴、政策性保险、林权配套改革和林产品市场等4个方面构建碳汇林业融资保障体系,以解决碳汇林业融资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为保障融资机制的有效运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2.
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化已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急迫解决的问题。世界上有约40%的CO2排放源于燃烧化石燃料的发电厂。目前,全球公认的降低CO2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CCS是指CO2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CCS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减缓行动中的一种选择方案,具有减少整体减缓成本以及增加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灵活性的潜力,是有效大量去除CO2排放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CO2捕获封存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德国对CCS技术开发和应用制定的相关资助计划、发展规划和实施项目,并对我国CCS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3.
产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号召下,产品生产及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产品碳足迹分析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对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及产品碳足迹标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分析国内、外有关产品碳足迹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社会普及碳足迹概念和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实施产品碳足迹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4.
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林业碳汇的概念及价值,从碳汇计量方法、林业碳汇项目、碳交易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55.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6.
论证了森林碳汇的经济学特性,针对国际碳汇贸易蓬勃发展这一现状,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角度,对涉及国际碳汇贸易林业项目碳汇价值量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涉及国际碳汇贸易林业项目的森林碳汇给项目所在国带来了2方面效益,即由碳汇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森林提供碳汇服务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而导出了碳汇价值量的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57.
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指出森林碳汇较其他减排措施具有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居民福利高的独特优越性,必将受到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措施选择的青睐。同时指出,森林碳汇不但包括换取排放中的造林和再造林的碳汇项目,而且包括抵消排放中的增加的森林碳库。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难点,指出森林碳汇必将成为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8.
Global leaders agree on the need to substantially decarbonize the global economy by 2050. This paper compares potenti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policy pathways to achieve tourism sector emission reduction ambitions (?50% by 2035) and transform the sector to be part of the mid-century decarbonized economy (?70% by 2050). Investment in emissions abatement within the tourism sector, combined with strategic external carbon offsets, wa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5% more cost effective over the period 2015–2050 than exclusive reliance on offsetting. The cost to achieve the ?50% target through abatement and strategic offsetting, while significant, represents less than 0.1% of the estimated global tourism economy in 2020 and 3.6% in 2050. Distributed equally among all tourist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he cost of a low-carbon tourism sector is estimated at US$11 per trip, equivalent to many current travel fees or taxes. Exclusive reliance on offsetting would expose the sector to extensive and continued carbon liability costs beyond mid-century and could be perceived as climate inaction, increasing reputational risks and the potential for less efficient regulatory interventions that could hinde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Effective tourism sector leadership is needed to develop a strategic tourism policy framework and emiss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59.
面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切实的行动,其中包括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交易体系。研究首先对碳交易体系的国外研究作了简要概述,然后梳理了以欧盟碳交易体系为首的10个国外碳交易体系和中国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的实践。研究最后对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几点思考,强调了数据的科学监测和林业碳汇在中国碳交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depict ongoing trends regarding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Europe, to 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challenges that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face in the future, to show which strategies Europe plans to deploy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the transport system imposes on the overall system, and finally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these suggested strateg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objectiv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