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205篇
工业经济   55篇
计划管理   379篇
经济学   297篇
综合类   190篇
运输经济   22篇
旅游经济   16篇
贸易经济   320篇
农业经济   68篇
经济概况   276篇
信息产业经济   5篇
邮电经济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琳 《大众商务》2010,(14):244-244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它是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过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不能笼统地定防卫过当罪。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就是防卫人对自己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虽然我国刑法对防卫过当行为应定什么罪名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一般司法实践在确定罪名时,都是在认定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的基础上,按照刑法分则相应的条款来定罪的。因此,研究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是定罪量刑的重要标准,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92.
徐磊 《中华商标》2010,(9):63-64
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主观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侵权人(通常为商品的制造商、销售商,服务的提供商)主观恶意的判断以及在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时所考量的消费者主观上的“误认”、“混淆”与否。商标侵权中的主观因素是侵权认定中的难点,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律师,以下,我将就“主观因素”所涉及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3.
钱列阳 《创业家》2010,(12):100-100
创业者容易吃两个亏:一是主观的亏,创业过程中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法制意识;二是客观的亏,立法的不健全和执法中的扭曲给创业者一个可以不严格依法办事的错误信息  相似文献   
94.
研发人员怎么招怎么考奥林巴斯:我想问一个招聘方面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招聘了一个大区经理,面试结果是他各方面都非常不错,但是上任几个月后,我们发现这位管理者的主观意识非常强,基本上听取不了任何中层管理同事的建议。我们也委婉地提出  相似文献   
95.
主观价值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根源——反马克思主义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还对主观价值理论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理论缺陷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提出应该批判与借鉴主观价值论,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6.
97.
98.
财政监督是一种目的性活动。任何目的性活动都有其赖以进行的客观依据和主观形式,二者对立统一于目的性活动整体。活动的客观依据从根本上决定着主观形式,主观形式则从外在上决定着客观依据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活动的主观形式必须符合客观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
<正>《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但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在查处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时却面临诸多难题。一、人民币遭毁损的原因当前市场上流通中的人民币被故意毁损问题较为突出。按其目的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00.
论偷税故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税收执法实践中,认定偷税是否应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性一直是争议最为激烈,且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对纳税人造成不公平,同时也会极大地损害税务机关自身的形象,侵蚀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和对税务机关的信赖度。如果从习惯法来理解偷税的故意性,从偷税与偷税罪的关系以及近期国家税务总局一些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来进行分析,可以拓宽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