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21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368篇
财政金融   804篇
工业经济   786篇
计划管理   1868篇
经济学   4166篇
综合类   2968篇
运输经济   108篇
旅游经济   180篇
贸易经济   1896篇
农业经济   904篇
经济概况   259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404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1385篇
  2012年   1328篇
  2011年   1590篇
  2010年   1265篇
  2009年   1100篇
  2008年   1194篇
  2007年   1052篇
  2006年   955篇
  2005年   763篇
  2004年   530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62.
万盛因煤而兴,以矿而立,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煤炭资源的存储量逐步减少,难以支撑万盛经济的长期发展,并且煤炭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万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转型,减缓资源环境压力,以传统产业改造为根本,发展集聚经济;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服务业;以特色农业为目标,走绿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对万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对万盛地区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63.
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并运用新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拐点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加工制造业较非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非加工制造业较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集聚水平;要素禀赋高的鄱阳湖地区较要素禀赋低的非鄱阳湖地区可以达到更高的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水平;江西省11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经济增长最大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964.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Europ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domains of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A set of composit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ndicators is used for capturing the access to ICTs, the ability to use them and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in key social and economic domains. We argue that the mere accessibility to ICT facilities is only a pre-condition for moving towards a digitalized society, while the ‘level’ and the ‘quality’ in the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facilitating or hampering digital empowerment, play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Sever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from ICT access, usage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to key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namely labour productivit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employment growth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are identified.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supports our hypotheses showing that the usage of ICT, and mostly digital empowerment, exert the major economic effects, especially on employment also favouring the inclusio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the labour market. We conclude that digitalization may drive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growth and that inclusive policies may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most favoured and the disadvantaged parts of the population, thus helping in achieving the 2020 Europe targets.  相似文献   
965.
首先对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然后将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等变量纳入煤炭需求协整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煤炭价格、煤炭利用效率和能源替代效应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并预测了在3种经济增长速度(高、中、低)下2012—2030年中国的煤炭需求。结果显示:未来20年期间中国煤炭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经济低速增长下中国煤炭需求的增幅远低于经济高速或中速增长下的增幅;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煤炭消费总量将经历刚性高增长阶段;煤炭利用效率、煤炭价格和能源替代效应对煤炭需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66.
ABSTRACT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has challenged the merits of standard economic theories and sparked surprising references to Marxist analyses. A monetary economy is prone to crises, the interaction of competition with capital–labour relations launches relentless accumulation and over-accumulation crises exacerbate the built-in contradictions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Nevertheless, until now, these imbalances have not unfolded into its rapid and complete collapse. From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of labour and citizens, the 1929 crisis and finally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configurations emerge for the wage–labour nexus,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and the monetary and credit regime. These delineate an unprecedented accumulation regime, Fordism. In turn, Fordism enters a structural crisis and a dramatic change in institutionalized compromises favours a still different accumulation regime (finance-led) that evolved from one speculative boom to another till the 2008 American financial collapse. Thus the mobilization of Marx's foundational hypotheses by Régulation theory allow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an most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major contemporary stylized facts: productivity slow-down and social polarization in mature economies, tensions between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new industrial capitalisms and limits to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967.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并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传导作用,以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②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③东部地区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科技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④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应继续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追赶状态,大力赶超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克服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68.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本研究参照IMF提出的相关指标,并考虑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经济特征,从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控制一般物价水平的必要性、经济结构的完善性、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健全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央行准确预测通货膨胀的技术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得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实施该货币制度的条件。并提出更彻底的制度改革将会确保中国成功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从而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的价格水平因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969.
文章依据CHIP2007的流动人口数据,采用非条件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和扩展的Machato—Mata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各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异中,有超过80%的部分应该归于歧视。随着收入水平增加歧视部分呈降低趋势,但各地区降低的速率存在差异;(2)对影响性别歧视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教育因素对性别歧视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发现分地区分水平一些特征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存在不同,甚至有相反的影响。因而建议在制定反性别工资歧视的政策措施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特征以达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970.
近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再次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央在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第一前提是公平。而区域差距的扩大显然有违公平原则,在这个大背景下,缩小区域差距便成为中国当前时期一个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文献,按照逐步深入的顺序,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方法到中国区域差距度量和变化趋势,再到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和对策,依次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了相关评述,提出了一个缩小区域差距的新思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