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59篇
经济学   57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334篇
经济概况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GIS的土地整治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分土地整治综合分区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工作.以邢台市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辅以地理要素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指标方法,划分了5个土地整治综合分区,分析各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存在问题,提出各区的土地整治方向和重点任务.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规划、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2.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3.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整治、村庄整理、充填复垦技术、植物与钝化剂修复、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及3S技术尤其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广泛应用;国外研究侧重于降低开发密度、土地整理有限领域选择、土地复垦碳排放问题、联合修复技术、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及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随着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3S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生态整治、土地复垦技术、土地修复方法、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19年,将继续推进土地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复垦土壤质量、优化复垦技术、改进污染土地修复方法,发展土地信息技术,在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提下,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4.
研究目的:剖析“双碳”目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互馈关系,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内涵特征、机理和路径,为“双碳”目标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双碳”目标赋予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的新时代生态要义,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互馈关系。(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内涵体现为通过培育多元主体低碳理念,在低碳化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碳源/碳汇格局,推动产业活动低碳转型。(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减排增汇过程形成了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外缘—内核式”复杂系统,“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发挥支撑和约束作用,内核系统实现“人—地—业”的协同发展,外缘内核之间双轮耦合,系统推进。(4)最后通过强化“双碳”目标在“社会—经济—生态”外缘系统中的约束作用,构建 “人—地—业”内核系统的减排增汇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减排增汇路径探索是响应“双碳”目标的时代所趋,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统筹推进,破解乡村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压力,助推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5.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由于一些地方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只片面强调增加耕地面积,却忽视了土地整理的环境效应,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土地整理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土地整理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提出了土地整理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导土地整理向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后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控制,是保证项目计划、质量标准、进度安排、预算执行顺利实现的保证。文章按照国家投资要求的管理原则,就如何科学地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研究,并结合辽宁某县实际情况提出探索性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7.
以嵩县田湖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评价因子,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质量等级评价.从成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推动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内涵、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有待全面完善提高。研究结论:国外土地整治技术主要针对土地整治中的水土流失、景观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等3类问题,强调土地整理区从物种、地块到整理区的多尺度生态化整治与景观空间优化配置的统筹设计。中国现阶段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应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其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集成应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具体包括4方面的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地表值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生态化整治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的景观设计技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耦合的关键技术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39.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40.
中国城市化历程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大量优质农田占用,居民生态环境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是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而是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模式。笔者根据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实地调研及二手资料搜集,深入剖析其城乡等值化的模式及路径,并提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