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56篇
经济学   23篇
综合类   34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20篇
经济概况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is unquestionab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both individuals as well as enterprises recognise the benefits of being able to find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Current code-focu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such as Google Code Search, Codeplex or Koders produce results based on specific keywords. However, these systems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developers’ context such as development language, technology framework, goal of the project, project complexity and developer’s domain expertise. They also impose additional cognitive burden on users in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interfaces and clicking through to find the relevant code. Hence, they are not used by software developer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ow software engineers interact with information and general-purpos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e.g. Google, Yahoo!) and investigate to what extent domain-specific 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 utilities can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support their work-related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is, we conducted a user study and found that software engineers followed many identifiable and repeatable work tasks and behaviours. These behaviour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implicit relevance feedback-based systems based on the observed retention actions.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sk-specific 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 utilities embedded with the Google standard search engine and Microsoft IntelliSense for retrieval and re-engineering of code. Based on implicit relevance feedback, we have implemented a prototype of the proposed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 system, which was evaluated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simulating the real-world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software engineers. The evaluation has achieved promising initial results on the precision and recal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92.
文章结合企业创新和企业生态化的内涵,分析了企业生态化对企业创新的需求,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定量研究了企业创新与企业生态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典型相关系数高达0.954),得出结论:企业创新是企业生态化发展的持续的、螺旋上升的动力源泉,并提出企业创新下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3.
我国典型农业地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文博 《经济地理》2001,21(1):105-109
本文论述了农业地域的的概念和特征,运用定量方法划分出我国的典型农业地域,并分析了我国典型农业地域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共同开发是我国典型农业地域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并重点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涵义,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
针对现有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研究难以与复杂的应急物资采购模式相适应、缺乏对不同应急物资采购阶段供应商选择标准的探讨等问题,分别考虑灾前和灾后两阶段的应急采购特征提出基于直觉模糊偏好及COPRAS法的应急供应商选择模型.首先通过直觉模糊偏好理论进行属性评估,再通过典型的分式规划法计算不同采购阶段下应急物资供应商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COPRAS方法对各备选供应商进行选择排序,最后通过与现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
针对西安市干线公路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中出现的主要病害问题,采用路面状况指数PCI、路面综合破损率DR、结构能力指数SAI、路面强度系数SSI等指标,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与评定;结合不同类型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结构的经济性分析结论,推荐西安市干线公路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层典型结构方案,对于改进和提高改建工程项目设计、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汩源  王福秋 《物流技术》2005,(7):68-69,96
在引入VMI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VMI的实施条件。结合某公司的VMI的管理实践创新,分析了应用VMI库存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说明在我国VMI能够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各类企业。  相似文献   
97.
海峡西岸经济区行业发展数据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园 《商业研究》2011,(7):64-68
根据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本文对海西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行业特征与地区的GDP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消费行业特征与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相关性,并提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有效提升海峡经济区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
在典型形象理论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典型形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其中有关共性与个性的内涵是许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典型形象共性与个性的内涵进行新的探索,以期引起争论。  相似文献   
99.
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返租倒包"、"投山入股"、"买断经营权"、"土地流转合作社"、"大米加工业带动土地流转"、"借力产业资本助推土地流转"等。这些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较为成功的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00.
传统知识分子与近代型知识分子在出身、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新式教育的兴办和留学运动的兴起,促进了皖江地区知识分子的转型。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一批皖江近代型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及五四运动时期异常活跃,成为安徽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皖江近代型知识分子具有中西兼顾的教育背景、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等典型特征,他们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