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已青 《环境经济》2010,(1):113-114
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节,就无法绕开其师陈寅恪。1949年之后,陈寅恪的弟子中,既有被他逐出师门的汪筏、周一良、金应熙,也有“风义平生师友间”的刘节和蒋天枢。如果说蒋天枢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刘节则是陈寅恪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坚守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逸品独标,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梁武的《敕答》,经释法云转达给王公大臣会览,临川王萧宏、南平王萧伟、长沙王萧渊业、豫章王行事萧昂,以及沈约等六十余人群起难范,可以想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先生为寻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历史借鉴而研究历史 ;认同和提倡以“当代意识”诠释历史文化遗产 ,充分体现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其高远的文化抱负和开放的学术心态 ,实为学术界之楷模。  相似文献   
4.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5):96-100,112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文史之学领域中所运用的"古典今事"的研究方法,在典故的交相互用中,打破了诗与史的文体界限,沟合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揭示历史真相,并使之显豁敞开。因而此一方法,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其治学之道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难以全面概括综述,而贯通其中的主脉和毕生追求的目标则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本文拟以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古不今之学、中体西用之说和引俗预流之道给予阐发和辨析,试图能对大师的治学态度与治学原则等略窥一斑,进而为当今个人治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文史学界,人们往往把"诗史互证"同陈寅恪的名字联在一起,认为陈寅恪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其实,早在陈寅恪之前,著名的史学家孟森在对明清文史的学术研究中,就已较为娴熟地运用了"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换言之,在二十世纪的学术史里,孟森才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与先驱。  相似文献   
7.
曹亚瑟 《中国企业家》2015,(Z1):121-122
读黄裳先生《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一书,写到柳如是心有所属或属意于她的,或者说跟她有些瓜葛的,除去与她过从甚密,在杭州经商的徽州富商汪汝谦(字然明)、抗清而死的陈子龙(字卧子)外。还有张溥(字天如)、程嘉燧(字孟阳)、李待问(字存我)、宋徵舆(字辕文)、李雯(字舒童)诸人。陈子龙、宋徵舆、李雯,并称“云间三子”,是松江一带的著名诗人;其他要么是复社领袖,要么是书法名家,要么是名诗人,都是一时才俊。但有一个名字,黄裳著作中虽出现过两次,似未提及他与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争夺柳如是的事,此人就是谢三宾。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陈寅恪先生,在其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的第四童《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中曾论述,柳如是于1639年盘桓杭州,是为了择婿嫁人。当时柳  相似文献   
8.
《新远见》2011,(3):125-125
因为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的签名,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并纷纷表达了羡慕、嫉妒等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大家。他对佛经的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建树。在历史的重大转型时期,陈寅恪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除了他所献身的史学以外,还为思想史和教育史提供了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但人们往往忽略了陈寅恪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就是从教育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陈寅恪问题的一部专著(刘晓东著《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该书分三部分:对相关教育史的考察、对陈寅恪教育思想个案的考察和一个“陈寅恪教育年谱”。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和篇幅,在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