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1篇
计划管理   19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23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4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探究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海明 《特区经济》2007,216(1):184-185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在舟山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依据舟山建设群岛型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地位进行了再定位,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作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72.
樊华 《北方旅游》2002,(14):46-47
据说.笑佛即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佛祖.在佛门中备受尊崇,影响广泛。溯本追源,弥勒佛本为印度佛教中的一尊佛.但经过了中国化的过程.他那喜眉乐目、笑口常开的形象已深置国人心中.成为一尊地地道道的中国佛。  相似文献   
73.
佛教文化开发与杭州文化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旅游人流一方面是冲着西湖来的 ,另一方面也是冲着杭州的文化景观来的。山水与人文是旅游业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六和塔、保塔、雷峰塔、灵隐寺、开竺寺、净慈寺等佛教文化景观乃是构成杭州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利用杭州丰富的佛教文化积淀 ,保护和开发一些佛教文化景观 ,无疑是新世纪杭州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势必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促进杭州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4.
王欣 《走向世界》2012,(11):80-83
山风溪水,篝篝炊烟,热汤木桌缺了谁;不要笑我,梦得太美,梦里等着你来陪……一直以为,张清芳《雨夜花》里的美丽景色,就像梦境一样,世间难得。却不曾想,在邂逅胶南杜鹃花海的那一刹,终于见到了"山林里花儿纷飞"的迷人风景,体会到"春风里花儿缤纷坠"的陶醉。走进胶南,走进花海,仿佛走进那个梦。  相似文献   
75.
启宏 《走向世界》2009,(25):35-37
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丰厚而灿烂的文化是济宁的自豪. 但是今天,在全国各地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之时,目睹了文化资源远不如己的地区大发"文化财",怀抱文化宝藏的济宁人开始不断寻求文化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76.
《经济师》2015,(10)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西域佛教文化覆盖的核心地带,散布着众多佛寺遗址、佛塔、石窟等文化遗存。目前塔里木盆地佛教文物被盗掘现象时有发生,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的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在修复、加固遗址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立法,强化文物保护部门管理,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陈炜 《市场论坛》2005,(9):72-74
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追述总结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及其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桂林佛教旅游资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压力日益增加,宗教旅游越来越受游客青睐。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当下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着开发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应当把握当前全域旅游的发展机会,借鉴国内外佛教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多样化运营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此参观,提高游客消费欲望,提升景点经济收益,带动周边景点共同发展,增加铜仁市的经济总量。  相似文献   
79.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关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文化,其中也包括佛教文化。佛教自古印度产生,发展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到空前的发展。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揭示了中国寺庙之多的真实情况。寺庙不仅是出家人安身立命、学佛拜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凡夫俗子拜佛、观赏佛教艺术之所在。作为一个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文化传统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泽东毕生都以各种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着接触,把佛教寺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并与佛教寺庙有所往来。  相似文献   
80.
毛泽东用手一指木筒,说道:“侯波,你替我抽支签吧!” 建国以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对文化事业的特殊关注,使毛泽东开始以更多的精力来从事佛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研读佛经最多的时期,代表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经典,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