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24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8篇
经济概况   15篇
信息产业经济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微博     
《销售与管理》2010,(9):26-26,28
吴晓波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朝代更迭,轴心不变,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中国人的青春生命,在这个搅拌机里被碾成碎片。  相似文献   
52.
严娟娟 《华商》2014,(15):47-50
吴晓波曾写道:我隐隐感到,我正在告别一个激情的年代,正在告别一批曾经创造了历史而现在又行将被历史淘汰的英雄。“小刘瓜子”的30岁生日,将迎来如云烟般的消散。盘佛珠、练书法、搞画展、出书,在外人看来,曾摘下合肥私营经济“六大王”桂冠之一的“瓜子大王”——52岁的安徽人刘天成,似乎提前过上了“退休”的生活,文雅安逸,超然世外。如果不是2014年5月的某天,刘天成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他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和“小刘”这个他一手创立的炒货品牌产生关联。事实上,此时的他早已退出了公司的部分股份,仅持有20%股份和“小刘瓜子”这个品牌,不再负责公司具体运营。  相似文献   
53.
知秋 《现代商业》2012,(29):10-15
吴晓波在《企业家可以是知识分子吗?》一文及《被夸大的使命》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两种角色的不可兼容性。这一问题关,系到企业家社会职能定位及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4.
闫芬 《网际商务》2011,(4):34-37
吴晓波认为,由于国家资本非常强大,致使中国的商业阶层一直很难壮大,只有把国家资本瓦解掉,或者为其设定边界,民间商业才能有尊严地发展。  相似文献   
55.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中说,我们需要在一个如此不确定的年份寻找其中的确定性.确定性在哪里?确定性在基本面: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无论中美贸易摩擦激化或趋缓,"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和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车"这三列车通往明天的方向和轨道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看准这三大革命,瞄准其演讲中提到的八大...  相似文献   
56.
采葛 《上海国资》2008,(2):80-80
那是2004年7月的一天,财经作家吴晓波作为访问学者,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公司的座谈。 作为一位中国公司研究者,吴晓波显然在这场座谈中受到了巨大的触动,甚至不安:“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如何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成为了一个忽然凸现出来的课题。”  相似文献   
57.
社群经济     
马化腾说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左边内容,右边连接,我愿意在中间加上"价值观"。社群就是因为价值观而有了区隔群,当这些价值观被确认之后会出现无数的商业模式。社群经济就等于"圈层+电商",这样的概念在几年前根本没有出现,因为整个支付、商业模式没有形成。所以,2016年社群经济将成为一种看上去非常小而美的商业实验。——财经评论家吴晓波对于社群经济认为,2016年将涌现出众多基于社群经济的商业实验。  相似文献   
58.
陈雪频 《沪港经济》2012,(10):12-1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年以后,当我重读吴晓波的书《大败局》和《大败局II》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句词。世事变迁,再看同样一本书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前些年我是一个企业观察者,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59.
一周人物     
正首先我为阿里巴巴祝福,也同时为香港感到自豪,但现在也绝不能自我陶醉。——虽然阿里巴巴最终选择赴美上市,但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仍为香港最终选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未因一家公司放弃原则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60.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激荡30年(上卷)》开篇,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