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吴晓波曾写道:我隐隐感到,我正在告别一个激情的年代,正在告别一批曾经创造了历史而现在又行将被历史淘汰的英雄。“小刘瓜子”的30岁生日,将迎来如云烟般的消散。盘佛珠、练书法、搞画展、出书,在外人看来,曾摘下合肥私营经济“六大王”桂冠之一的“瓜子大王”——52岁的安徽人刘天成,似乎提前过上了“退休”的生活,文雅安逸,超然世外。如果不是2014年5月的某天,刘天成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他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和“小刘”这个他一手创立的炒货品牌产生关联。事实上,此时的他早已退出了公司的部分股份,仅持有20%股份和“小刘瓜子”这个品牌,不再负责公司具体运营。 相似文献
53.
吴晓波在《企业家可以是知识分子吗?》一文及《被夸大的使命》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两种角色的不可兼容性。这一问题关,系到企业家社会职能定位及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4.
吴晓波认为,由于国家资本非常强大,致使中国的商业阶层一直很难壮大,只有把国家资本瓦解掉,或者为其设定边界,民间商业才能有尊严地发展。 相似文献
55.
杨杜 《企业管理(北京)》2021,(2):1-1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中说,我们需要在一个如此不确定的年份寻找其中的确定性.确定性在哪里?确定性在基本面: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无论中美贸易摩擦激化或趋缓,"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和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车"这三列车通往明天的方向和轨道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看准这三大革命,瞄准其演讲中提到的八大... 相似文献
56.
那是2004年7月的一天,财经作家吴晓波作为访问学者,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公司的座谈。
作为一位中国公司研究者,吴晓波显然在这场座谈中受到了巨大的触动,甚至不安:“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如何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成为了一个忽然凸现出来的课题。”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激荡30年(上卷)》开篇,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