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财政金融   4145篇
工业经济   826篇
计划管理   2888篇
经济学   1590篇
综合类   804篇
运输经济   148篇
旅游经济   22篇
贸易经济   4190篇
农业经济   972篇
经济概况   2530篇
信息产业经济   66篇
邮电经济   56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612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410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757篇
  2013年   661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944篇
  2010年   782篇
  2009年   980篇
  2008年   1113篇
  2007年   894篇
  2006年   1025篇
  2005年   1148篇
  2004年   1179篇
  2003年   1343篇
  2002年   1176篇
  2001年   982篇
  2000年   695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2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宫芳 《经济前沿》2005,(4):44-46
金融知识化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知识是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而知识地图作为表现和捕获银行显性金融知识和隐性金融知识的有效工具,是银行业知识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施恬  魏巍贤 《经济师》2004,(11):231-232
文章在探讨我国混业经营必然性的基础上,针对其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了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我国金融法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1)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险能力控制的基础上,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金融控股集团,集团对金融子公司的经营进行战略协调,对业务进行管理,,因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全能型银行,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为广大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全方位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57.
《海外经济评论》2005,(46):18-19
内地大型企业上市活动一浪接一浪,令人目不暇给。无独有偶,近年筹划上市的内地金融企业,绝大部分在上市前均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做策略投资者。这种现象引起部分内地市场人士关注,认为是贱卖中国银行业资产,向外资让渡国家利益等等。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改革金融业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8.
1.为两地专业界关系建立正确的根本观念——两地专业的长期关系是合作而非竞争。1.1香港测量师人数太少,不足以在内地对内地同行构成重大竞争。1.2内地机会太多,内地同行不可能在香港对香港测量师构成重大竞争。2.组建中国人的全国以至跨国的大型估价测量专业事务所。3.结合两地同行的优势。3.1内地的技术和人派关系。3.2香港的事务所管理经验和国际竞争经验。  相似文献   
59.
王耀成 《宁波通讯》2005,(10):33-33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故事就多了,包玉刚自然也不例外。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1971年,从伦敦到普利茅斯的火车上,包玉刚遇到了一位英国绅士。绅士问他从事什么行业、包玉刚说我有一些船:绅士问有多少?又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有奥纳西斯那么多吗?人们说航运,言必称希腊,说到希腊则必说这位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但是这位绅士得到的回答却使他大大地吃了一惊:有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新两人加起来那么多。  相似文献   
60.
盛宣怀与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之再布局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之后,围绕铁厂官督商办后铁厂厂址调整(再布局),铁厂当局先后形成了在大冶另设炼铁大炉,在萍乡、湘东一带近煤处另办一厂,就铁厂原址附近改造扩建等三种不同调整方案,最终汉阳铁厂的厂址得到了巩固。本文通过还原这一决策过程并结合当时特定的经济地理条件对此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学术界众说纷纭之汉阳铁厂的厂址选择问题予以科学评价,对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之区位因素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