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6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139篇
经济学   60篇
综合类   127篇
运输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11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5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随着我国教育的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构建和谐师生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和谐师生关系概念的简述,分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
在英语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深化英语教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师生关系的涵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作用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3.
赵艳华 《活力》2004,(9):72-72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转瞬间,我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7个春秋。回顾这27年来走过的路,在品尝奋斗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74.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能否成功地开展教育,师生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分析了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形成精神交往,通过交流进行互动,实现互相理解。具体交往方式有三种,即分享、对话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75.
目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并不乐观,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就学校教育而言,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众多教学研究者关心的课题。该文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简要分析传统师生关系对人才培养的制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和谐关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76.
高校的师生关系问题已成为高教系统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师生之间在年龄、角色、阅历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和分歧,亦即代沟。师生代沟的存在,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拟从价值论的评价视角对高校师生代沟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以期正确认识师生代沟问题,并为探讨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李艳姿 《价值工程》2011,30(5):249-249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潜能的发挥。多年以来,很多学校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实际效果并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片面重视知识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8.
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投入、学习、运用,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  相似文献   
79.
邵惠芳 《魅力中国》2011,(9):159-160
良好师生关系是新课标环境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师生之间角色地位的变化,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途径,选择良好方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0.
张文锋 《魅力中国》2013,(16):174-17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熔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炉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文将从新课改的原因、基本理念来探讨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及应对、新刻改对师生教与学要求,并提出了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