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34篇
计划管理   207篇
经济学   50篇
综合类   7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23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2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民营企业“富二代”即便接班成功,并不能排除人们所有的疑虑。有人称,无论你信不信,“富不过三代”就是一个魔咒。这是否意味着,第三代永远是大多数民企难以越过的“一道槛”?  相似文献   
102.
国际     
布什提名格林斯潘接班人;美国施压欲夺回日本牛肉市场;日本4大汽车全球产量创新高;英公司拟储备抗禽流感药物.  相似文献   
103.
《中关村》2005,(12):14-14
过去,外国首脑政要访华来京,每每选择到北大,清华做客,诸如克林顿、布莱尔等显贵客人都在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发表演讲,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近来,被外国舆论视为“培养中共接班人”的中央党校,大门洞开,迎迓国外政要,让客人感到像似一股破冰的春风拂面而来。  相似文献   
104.
赵民 《商界名家》2004,(9):71-71
爱立信中国总裁、麦当劳全球总裁……最近好几家知名外企发生了领导人意外死亡的事件,但这种“意外”并没有影响到公司权力的顺利交接班和平稳过渡。而我国,早几年的青啤、春都等企业的领导人意外亡故后,曾一度陷入无人接班的尴尬困境。中外企业在接班人的选择,产生上到底存在着哪些差距?我们该如何选择企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5.
徐春 《新财富》2006,(11):112-114
只有约3%的美国家族企业能够成功传递到创始人的第十代后嗣手中,可见,接班人问题是所有家族企业主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之一,只有勇敢面对、全面规划、有效执行策略的人,才能确保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6.
何斌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6,(17):58-63
身为家族接班人的梁昭贤决意要把“微波炉之王”变成“空调之王”,甚至为此不惜压上格兰仕的全部家当。但六年之后,他离成功还很遥远梁昭贤抛开了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从手边抽出来一张纸,“2006年中国空调产业的艰难时世,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他展示给众人的是一个大大的  相似文献   
107.
1999年6月,GE晋升了戴维·卡尔霍恩、乔瑟夫·侯根和约翰·赖斯三名高管。这三个人中,分别要向CEO杰克·韦尔奇的潜在接班人(詹姆斯·迈克纳尼、杰弗里·伊梅尔特、罗伯特·纳尔代利)中的一个汇报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三个人中的一个搬进了韦尔奇的办公室,另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管随时准备接任他的角色。GE如此充裕的领导者并不是平空冒出来的!多年来,GE在培养接班人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罗纳德·里根为GE代言时,GE的口号是“发展是我们  相似文献   
108.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党务工作者必须看清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严把入口关,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的再教育;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前进方向,为党的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9.
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家族企业史已经写了25年。上一代创业者大多始于1980年代初中期,他们40岁左右起步,现在,他们差不多60岁了,开始规划交接班。  相似文献   
110.
来香港后,虽然任务繁重,但对你的情况仍不放心。自我检查后,觉得这几年和你沟通少,谈的都是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客观原因是你我都忙,主观原因是没注意我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我想利用边角或休息时间写信给你,用笔谈的方式会比较冷静,但我也不想很正式,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还是自然感情的随意流露,未必就逻辑性、说理性很强,一次谈不完,下次接着再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