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80篇
经济学   105篇
综合类   83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12篇
贸易经济   117篇
农业经济   32篇
经济概况   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陈燕 《江苏商论》2023,(7):40-44+49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旅游功能与价值的核心,能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同时能促进旅游行业依据旅游体验来创新活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地游客体验进行深入分析,从旅游环境、服务、管理体验三个维度分析:游客对婺源的乡村体验感知。结果得出:婺源为核心围绕区、油菜花等构成特征词群,拍摄、方便、住宿等旅游活动和“画卷、著名”等旅游体验要素构成旅游者在婺源县旅游体验要素和体验感知。正面情感大于负面情感,正面情感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满意,具体为赞美、喜欢。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氛围、服务的游玩设施体验和服务、人员管理等情感是消极的,具体为失望、遗憾。  相似文献   
602.
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新议题。居民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主体,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更为深远持久,但学界较少系统梳理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更好追踪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动态,文章检索并整理了2001—2021年78篇国内外期刊文献,对概念内涵、测量量表、影响因素、理论视角等内容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对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展开述评与展望,特别对影响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且尚未被主流研究所重视的传统文化、本土化背景因素等展开了讨论。该文有助于理解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脉络,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03.
汪凡  葛玉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1):183-189
以携程网、去哪儿网收集的游记攻略为研究素材,基于旅游目的地"认知-情感"理论,运用ROST CM6软件对收集到的网络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正面评价占比83.05%,中性及消极情绪较少;消极情感主要来源于单一的旅游活动、不合理的联票制度及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消极情感来源提出改进建议,为提升自然风光型景区形象感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04.
陈志军  徐飞雄 《经济地理》2022,42(2):231-240
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袁家村、上王村与茯茶小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旅游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3个潜变量,构建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Amos软件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0.868),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直接的正向影响(0.049),但其影响非常微弱,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间接效应(0.748)。(2)旅游发展的二维影响中,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的影响以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为主,以空间重构为辅,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主,以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辅。(3)乡村重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直接因素,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4)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机理符合DPSIR模型,通过乡村重构直接驱动和旅游发展间接驱动的“双轮驱动”,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组织”及正确的政府规划决策和宏观调控下的利益相关者协作的“他组织”的共同作用,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地沿着正确轨道全面重构和深度...  相似文献   
605.
文章以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为案例地,研究健康旅游地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后行为的影响,运用fs QCA方法构建了促进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复杂因果模型,揭示了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前因组态条件。研究表明: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前因条件具有异质性和复杂性,影响游后行为的5种组态条件的一致性和覆盖度均达到标准,组态条件对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促使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有5种前因组态条件及其形成的复杂因果模型;恢复性环境的逃逸特质是游客产生正向游后行为的重要条件,新奇和迷恋的环境特征在不同的组态条件中也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606.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07.
肖星 《开发研究》2023,(2):87-98
当今世界,尤其是后疫情时期,休闲度假已成常态,品牌旅游地引领市场,新业态新产品风光无限,特殊兴趣旅游大量涌现。休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品牌景区、旅游业态,皆乃有着密切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英国湖区国家公园和中国广东万绿湖风景区都是湖光山色美景交相辉映、森林生态环境堪称一流的休闲度假型品牌旅游目的地,但论旅游产品和业态、知名度、美誉度、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开发效益,后者则与前者存在一定差距。有鉴于此,英国湖区国家公园案例对业已顺利通过国家文旅部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并正在等待最后验收审批、随后亦极有必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万绿湖风景区无疑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前者对后者的旅游业态创新开发至少具有三大启迪作用:一是湖滨亲水度假必须做美环境,丰富业态;二是山地森林休闲应当运动相伴,康养随行;三是旅游小镇体验需要风貌至上,内涵取胜。  相似文献   
608.
李绒  冯楠 《西部旅游》2023,(4):47-49
旅游地生命周期可以揭示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文章探讨四川阆中古城旅游发展现状,通过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和旅游接待人数预测可知当前四川阆州古城旅游发展处于巩固阶段,并通过多种模型预测2027年的旅游接待人数,进而针对景区所处的阶段,给出了促进阆中古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09.
中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世界旅游业的巨大贡献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中非的旅游合作交流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非洲旅游业则依托“一带一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亚洲游客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或将成为非洲旅游业增长的关键。针对长三角潜在游客展开非洲旅游评价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长三角潜在游客对非洲旅游信任度不高。对于提升中国游客赴非旅游的市场份额,非洲亟需提高旅游信任,且本国形象及旅游地品牌也需提高与打造。  相似文献   
610.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