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0篇
工业经济   9篇
计划管理   31篇
经济学   13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9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理财》2009,(6)
5月3日,台湾首富、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隔空“追”问美国股神巴菲特:1.为何投资偷窃商业机密的公司?2.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郭台铭表示,如果巴菲特不回答,就要到美国亲自问他。郭的“追”问,是因为发端于2006年6月的“富比大战”,即鸿海集团旗下富士康以盗取商业秘密为由,在深圳法院按铃控告中国电子代工厂比亚迪。目前,双方激烈交锋已超过三年,除有四名比亚迪员工被判刑外,至今仍没有结果。在此期间(2008年9月),股神巴菲特通过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斥资2.3亿美元获得比亚迪的一成股权。  相似文献   
42.
认识档案的价值及其不同的形态,认识档案价值形态与利用规律的关系,对于档案的保管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吴超璇  齐霖 《新经济》2014,(33):64-65
一件名牌服装的昂贵售价里面,成本究竟占了多少?很多人在购买服装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但零售商通常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将成本这些划为商业机密,而一家名为Everlane的服装零售商就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用户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被赚了多少钱.这个点子成为了一个商机.  相似文献   
44.
几十年来我国建材市场一直用聚乙稀醇为胶粘原料生产建筑胶水、内外墙腻子粉和涂料等,市场售价每吨1.5—2万元,聚乙稀醇胶粘力差,用量大成本高,在建筑水泥砂浆市场无法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45.
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机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然面临的冲突。本文对这一冲突进行分析,提出了权衡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机密的意见。  相似文献   
46.
在传统社会中,为保护创新成果,人们通常只能将其保留为技术机密或他人无法共享的私有知识,这不但降低了创新效率,也会增加技术的失传风险。有识于此,本文将专利看做政府向创新者提供的一种机密交换契约,并借此论证了引入"事后"专利保护的合理性:人们为了要获得排他性的专利保护,就必须将其私有知识公开披露,而这消除了技术失传风险。但只有当专利利润高于商业机密利润时人们才会申请专利,故专利保护会导致更大的垄断扭曲。社会最优专利期限就是在机密失传风险和垄断定价扭曲之间权衡的结果,只要存在技术失传风险,事后最优专利期限就必须是正的。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我国有关船舶的交易与贷款都在不断增加。如何评估船舶的价值,为委托方提供公正、合理的价值参考,自然也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船舶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资产.且船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对大型船舶,因往往涉及商业机密,无法进行直接询价,即便询到价格,其准确度也无从把握.因此对于船舶的评估较为复杂繁琐。笔者在本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重置成本法评估船舶的过程,希望对评估人员在相关工作中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8.
创业无间道     
夏宏  董瑾 《创业家》2010,(9):132-137
通过非常手段,窃取竞争对手的技术机密、标书,甚至客户数据,这种挑战商业伦理与道德底线的生存方式能为创业者带来成功吗?  相似文献   
49.
读书     
刚刚与中石油签订天然气供应协议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也赫然出现在美国国安局的监控名单中,据格林沃尔德在新书《无处可藏》中的爆料,种种迹象说明,美国国安局的监控行为远远超出了必要的“国家安全”所需的范畴,并涉嫌大量窃取外国公司的商业机密。  相似文献   
50.
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个报道,57年前,当时只有十八岁的美国士兵詹姆·戈尔,随盟军开进奥地利一个叫萨尔茨堡的小城,驻扎在一家市民家里,向主人借了一本1668年出版的法律读物,后来,因为部队有紧急任务,来不及归还,甚至也不知道主人的姓名。57年间,这位老兵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有一些收藏家及博物馆想收集这本书,出价也越来越高,但是老人一直没有卖,最近,他终于通过一家民间组织,将这本书归还给萨尔茨堡市市长。笔者有一位开店的朋友小林,准备到另一个城市谋求发展,在处理掉最后一批库存商品后,意外的好事送上门来了,三个商人找到他,请求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