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9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胡彬 《现代商贸工业》2008,(13):231-232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译文读者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在分析《浮生六记》英译本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即具体的翻译目的与翻译对象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2.
林语堂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负的责任。本文从林语堂提出的译者责任角度出发,通过两音翻译标准比较,探讨林语堂和严复翻译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53.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译著之一,其原著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视角出发,选取《浮生六记》第一卷《闺房记乐》中的天干地支、嫁娶文化、诗词曲赋及典故等的文化语料,分析了林语堂译本在传递这些文化内容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上的英译处理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林语堂在翻译时更加注重指称意义的传达。  相似文献   
54.
钱晓征 《市场周刊》2012,(1):112-113
林语堂说:“房屋的四周如若没有树木.便觉得光秃秃的如男女不穿衣服一般。“这句话听着比”香奈儿5号是女人的衣服”更贴心。对我而言.可以不要穿香水这件衣服,却要居住在有树木有花草的居所。  相似文献   
55.
顾然 《改革与开放》2017,(18):145-146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比较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颇具创造性,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两个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6.
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以道教思想为切入点,通过英文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貌。同时,此著也是林语堂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的两部英文抗日小说的一些写作特色的描述和分析,试图找出其独特的地方和形成这些特色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更好地体会到林语堂先生的审美观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8.
服饰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它既是物质生活的产品,更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可以说服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符号。在林语堂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展现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女性服饰世界。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服饰等级观念;在人物服饰描写中体现了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思想;对传统服饰和西洋服饰中的女性服饰及配饰各有所爱,不分伯仲。  相似文献   
59.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对基督教文化从接受到放弃、又从放弃到再接受的迂回复归,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宗教、文化、信仰、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文章将借助文艺学新兴的文化身份的研究方法,从宗教的角度对林语堂文化身份的认同体系与文化选择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0.
《浮生六记》自问世后的130年间杳然无声,经林语堂等评价、介绍、尤其是翻译成英文后,至今畅销不衰。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对当时社会需求和"性灵"文学的适应。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作了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