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4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182篇
经济学   64篇
综合类   39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28篇
贸易经济   80篇
农业经济   23篇
经济概况   107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贺科 《科技转让集锦》2014,(20):173-173
侗族是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民族,侗族建筑在独特的气候环境中派生出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精湛建筑式制。本文以建筑装饰图像为切入点,以三江县村寨颇具侗族代表性的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居屋建筑类型为例,详细分析侗族传统建筑中图像表现形式及体现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22.
张超伦  戴路  翟辉 《价值工程》2015,(13):232-233
沙溪的传统白族民居保存较好,数量庞大,既有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又有沙溪的地方特征。民居建筑材料为土、木、石。沙溪地区太阳辐射剧烈,冬季严寒,为提升室内舒适度,需要一些现代建筑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民居的功能空间发生了改变,并且伴着旅游开发,商业也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融入到了沙溪民居中。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古村镇的文化景观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周庄古镇的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文章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周庄古镇民居景观特色及其变迁特征,从旅游活动、人口构成、文化扩散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周庄民居景观变迁机制。研究传统古村镇民居景观变迁契合现实需要,既唤醒公众对于传统古村镇民居景观保护的认知,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4.
《价值工程》2017,(6):201-202
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建造了大量现代式的"方盒子"建筑,割裂了村落的建筑文脉、破坏了村落环境景观。本文通过对楚雄彝族村民生活方式与民居关系的研究,提出新民居设计应结合居住与生产功能、符合不同家庭条件的需求、尊重环境和气候条件、传承彝族民居特色的设计策略,使民居与时代共存,民居与地域和民族文化共存,从而实现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5.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奇特民居——天井窑院,又称地坑窑院、下沉式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三门峡地区古时称“陕州”,属于秦岭东部余脉的丘陵地带。据有关专家考证,由于古时战乱频繁,先民们遵循自然地理条件,在平地上往下挖一四方块的井,然后在下面的井壁四侧各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掏挖窑洞,形成了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点的天井窑院。这种院落结构具有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等诸多优点,深得当地老百姓喜爱。  相似文献   
26.
鲍贤昌 《宁波通讯》2013,(10):84-87
"陶公山下水深深,苔覆渔矶树覆岺。绝对红颜容一舸,起家赤手致千金。秋风蔓草官游鹿,寒月芦花浪打禽。闻说烟波曾置馆,旧时台榭费追寻。"这首出自清代甬籍文人董沛之手的诗作,描写的就是东钱湖畔的陶公山。早想领略陶公山的美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终于达成了此行。出宁波城,穿过鄞东首镇邱隘,汽车经近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便来到山清水秀的东钱湖。陶公山对东钱湖来说,其实就是个几乎延伸到湖中心的半岛,海拔110.7米、面积约1078亩,山巅松柏浓郁,山麓有着千余户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的民居。这里的渔民过着与城市的快节奏全然不同的生活,清晨,他们去湖上撒网捕鱼,晚上归来鱼蟹满舱,和美又满足。清  相似文献   
27.
民居建设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产物,是工业化在农村居住领域的体现。新民居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是指由于新民居建设而使土地上各类生活居住要素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单位土地的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然而当前新民居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甚或造成新的土地浪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升新民居建设中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效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8.
草明 《中国广告》2007,(2):159-160
励忠发先生是著名的形象设计专家,曾创造过“民居文化”和“结文化”两个流行形象设计标识,同时先后为“中国联通”、“海通证券”、“云南白药”、“上海第一医药商店”、“杭州野生动物园”“信天通信”、“国泰基金”、“邵万生”等20多家中国著名企业进行了企业形象的CIS设计,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多次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品牌形象设计金奖”,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与好评。  相似文献   
29.
路过老村     
<正>"6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土房,80年代有了砖房,如今小洋楼一幢连着一幢,日子越过越滋润。"说起上世纪和现在的农村住房变化,湖北省竹山县擂鼓镇佑城村75岁的师利福指着门前的新民居连接的公路感慨地说。师利福居住的竹山县擂鼓镇佑城村,位于竹山县西部,距县城54公里,与竹溪县县河镇交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擂鼓镇佑城村,"土房连着土房,黄土垫道,一条过境公路坑洼不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  相似文献   
30.
文章指出了中国河南地区农村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的一些缺点,并用事实论证了这些问题,目的是使农民朋友对民居建筑装饰有新的观察态度和认识。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的逐渐落实,农村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会有"以人为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