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3篇
计划管理   22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27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1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8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不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确认沉默权原则的最大现实作用是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应当确立沉默权的理由。  相似文献   
42.
"沉默权"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规则是英美国家实行多年的诉讼规则,其精神实质在于被告人自白的任意性原则,我国要研究和引进沉默权规则应结合国情和司法实际,借鉴外国的经验要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43.
对刑讯逼供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几个新的视角分析了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刑讯逼供是审问式诉讼的必然结果,也是特定角色之间——案件直接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间固有的矛盾体现。提出控制刑讯逼供须尽旱确定无罪推定原则、证据排除规则,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改革我国的公安人事制度,改变现有的侦控完全分离的模式,加强对侦查工作的执法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4.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探讨了沉默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存在价值以及我国的立法、司法背景,认为在我国应及早确立沉默权及相关制度,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执法大环境,可以设立沉默权的限制或例外条款,并从立法和司法两大方面提出诸多设想。  相似文献   
45.
郑龙进 《魅力中国》2014,(1):335-335
2012年刑诉法修改后,引入了沉默权原则,我国对于沉默权的争论更加激烈。沉默权制度虽然有着较强的内在合理性与较大的诉讼价值,但是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我们必须要对沉默权制度进行冷静的学术分析和理性的现实思考。本文通过界定分析当前中国沉默权的现状问题,发现难以引入沉默权制度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46.
柴晓彦 《中国市场》2011,(52):162-163
无罪推定原则对于是实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具有重要的价值。无罪推定已是被追诉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均将无罪推定原则拒之门外。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当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应当转变法律观念、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宪法地位、确立沉默权、贯彻疑罪从无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47.
保护人权,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尊重被追诉人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拦的历史进程.沉默权作为保障公民人权、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法则,既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沉默权含义的阐述和沉默权渊源的追溯,从行政执法者的视角对如何适应沉默权制度下的依法行政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48.
沉默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力图阐明沉默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权保障的历史,从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我国的诉讼模式及刑讯逼供的根源中论述沉默权制度刑呈诉讼中最大的人权保障机制,从当今迈向法治和城市化的中国及国际刑事诉讼发展趋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构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49.
宁松 《理论观察》2004,1(3):46-48
在倡导司法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学者主张我国应当引入西方的沉默权制度.尽管沉默权是现代西方民主的一项标志,但是笔者认为沉默权制度不适合我国,并从举证责任等角度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50.
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和运用。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吸收了该原则的部分思想,但尚未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结合我国诉讼活动的现状,针对如何完善无罪推定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