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28篇
经济学   23篇
综合类   71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4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赵庆云 《活力》2005,(12):122-123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俄语话语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话语语言学许多分支领域的研究不断被拓展,在超句统一体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超句统一体的表达形式灵活,表现手段多样,因此本文拟就超句统一体的分类和动词形态比较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82.
随着现代英语语体学和语用学的日益发展,英语语言篇章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四点看法:了解语言篇章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知识--即社会文化语境;改变学生思维定势,逐渐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制定预期目标,培养学生细读、快读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找出主题句,确定中心思想,以期达到对文章更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3.
英语小句在英语广告标题、图片说明以及正文中应用较多.了解英语小句的句法特征和文体特点是在广告汉译英中应用英语小句的前提条件.论文描述了英语小句的语言特点,探讨了其在广告汉译英中的应用,指出在广告汉译美中应用英语小句,可以使广告译文语言简练,主要信息突出,节约空间,增强交际效果,从而有助于实现广告和广告汉译英的目的与功能.  相似文献   
84.
同声传译亦称会议口译,就是在论坛或学术研讨会上把演讲人的研讨内容以不间歇的方式同步口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同声传译的相关理论基于欧洲口译专家塞莱斯科维奇的"释意理论"、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安德森的"认知技能发展模式"。在语言实践方面,同声传译遵循六大规律:顺句驱动、酌情调整、适度超前、信息重组、合理简约和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85.
本文主要从中介语的角度对英语状语从句"句项主位"进行探讨。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本文从55篇英文习作中抽取了5篇进行分析,发现在使用英语状语从句时,学生习作者倾向于将从句置于主位的位置,这反映出了中文"从句前、主句后"的结构习惯对学生英文习作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在各类精尖技术方面的交流研究也随之增多。在中国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时,整个社会都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类文本日益增多,而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更是近年来的炙手问题。科技文本由于其特殊性使得翻译此类文本存在诸多困难,对于专业术语和杂糅句式的处理仍值得研究。本文以一篇翻译实例为参考,从术语和被动句、长难句三个角度浅要分析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为翻译界业内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7.
叶俐丹 《魅力中国》2014,(23):247-247
“使”字句使用频率高、运用普遍,是现代汉语中最典型的致使句,其构成部分在句法上表现相当复杂。文章从致事、役事和结果三个部分对“使”字致使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8.
试论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小说从问世到逐渐成熟、迅速发展,这并不是偶然的,除其产生发展的外部原因外,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仅从其结尾艺术观之,足以“可见一斑”,无怪乎微型小说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89.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两种语态的运用又不尽相同。在翻译中,应重视语态问题,不过分拘泥于原文,要依照译文语言习惯。在语态上做一些必要的变换。  相似文献   
90.
儒家内部的对立,可以借用佛教"性寂"与"性觉"的分际来分别,而此种分别在儒家历史上造成的对立是根本差异,从而作为统一的"儒家"之称是否成立成为问题.这个结论,可以在具体分析儒门的"程朱之争"和"天泉证道"二公案来分析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