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94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财政金融   10138篇
工业经济   9268篇
计划管理   18468篇
经济学   20579篇
综合类   6816篇
运输经济   731篇
旅游经济   460篇
贸易经济   26938篇
农业经济   9409篇
经济概况   29890篇
信息产业经济   602篇
邮电经济   688篇
  2024年   415篇
  2023年   1619篇
  2022年   1890篇
  2021年   2539篇
  2020年   2043篇
  2019年   2072篇
  2018年   813篇
  2017年   1676篇
  2016年   2434篇
  2015年   3586篇
  2014年   8882篇
  2013年   8512篇
  2012年   10951篇
  2011年   11956篇
  2010年   10339篇
  2009年   10681篇
  2008年   9705篇
  2007年   7927篇
  2006年   6883篇
  2005年   6401篇
  2004年   5868篇
  2003年   4760篇
  2002年   3304篇
  2001年   2804篇
  2000年   2439篇
  1999年   973篇
  1998年   663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台湾当局的政策调整看岛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当局经过大半年的时间酝酿,终于在3月底宣布“小规模,低度”开放高科技厂商到祖国大陆投资8英寸芯片厂。与此同时,又在紧锣密鼓地拟定对岛内高科技人才的管理办法,力图阻挡岛内人才涌进祖国大陆。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来看,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及其岛内高科技发展策略都有不同于以前的思考方向。一方面台湾当局企图以主动介入两岸产业分工进程,夺取两岸经贸发展的控制权,维护岛内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宏观性的思考,势必将对岛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造成负面的影响。1.高科…  相似文献   
92.
93.
94.
我有三点体会.第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不能计划的.科技轮换非常快,这是没法预测的.我们哪怕在一两个行业赶超上美国,也可能他在另外十个行业超过我们,完全是新的行业,根本不是我们能预测的.过去30年,全世界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在美国兴起,仔细想想和美国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关键是它有一套风险投资机制,这套机制去发现,去推动.  相似文献   
95.
96.
97.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新世纪选定的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该产业目前已跻身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对它进行了解和比较。本文就当前台湾发展该产业的重要措施和选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阐述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
汽车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其营销传播活动也非常活跃。。进入21世纪,汽车行业在经历了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200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价格战,2005年又背负成品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成本持续走高,竞争日趋激烈,利润持续大幅下滑,2006年个人消费税的提高更是给汽车行业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相似文献   
99.
国情30天     
《中国国情国力》2004,(8):63-64
  相似文献   
100.
三年前,本刊曾经以“主业之外如何别开生面”为题,对前途未b的比亚迪汽车业务进行了分析。当时我们的估计是相对乐观的,但也没有预料到比亚迪汽车今天的局面。因为在一块电池与一辆汽车之间找到相似和相通之处的确是需要想象力的。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比亚迪对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破坏力”,恰恰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电池、汽车这样的产品(product),而忽略了“生产”(production),即比亚迪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迄今为止,无论是专家、媒体还是普通的观察者,大多还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