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41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5280篇 |
工业经济 | 263篇 |
计划管理 | 9960篇 |
经济学 | 5647篇 |
综合类 | 2768篇 |
运输经济 | 157篇 |
旅游经济 | 3篇 |
贸易经济 | 4076篇 |
农业经济 | 2070篇 |
经济概况 | 4792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12篇 |
邮电经济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424篇 |
2022年 | 517篇 |
2021年 | 854篇 |
2020年 | 496篇 |
2019年 | 576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484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921篇 |
2014年 | 2412篇 |
2013年 | 1875篇 |
2012年 | 2883篇 |
2011年 | 3390篇 |
2010年 | 2440篇 |
2009年 | 2573篇 |
2008年 | 2504篇 |
2007年 | 2214篇 |
2006年 | 2009篇 |
2005年 | 1811篇 |
2004年 | 1750篇 |
2003年 | 2933篇 |
2002年 | 1956篇 |
2001年 | 1642篇 |
2000年 | 1703篇 |
1999年 | 642篇 |
1998年 | 636篇 |
1997年 | 725篇 |
1996年 | 610篇 |
1995年 | 504篇 |
1994年 | 539篇 |
1993年 | 556篇 |
1992年 | 397篇 |
1991年 | 477篇 |
1990年 | 444篇 |
1989年 | 26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61.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县乡财政困难在“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过程之中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但基层财政困境并未根本缓解。这其中有转移支付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省以下财政体制在分税制方向上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治方法必须从此入手,对症下药。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财政层级改革;二是明确划分中央、省、市县三级支出责任;三是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财权;四是加快建立健全规范的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必要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862.
864.
近年来,眉县财政局始终坚持把乡镇财政作为保障基层政权运转、履行各项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把加强乡镇财政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五个一"要求,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综合改革,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了乡镇财政在保障民生、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眉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65.
本文通过调查国内财政与金融资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求解决路径。从而实现财政与金融的协调支农,获取最大的支农效果,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对促进农业增收具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66.
商州区财政国库部门在统筹支付理论和攻克资金清算等重要难关的情形下,率先在全国提出对财政预算单位基本运行费用实行财政预先支付的工作思路,通过签署财政国库、财政和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基本运行商品服务供应商等多方托收及扣划协议,由财政国库授权财政代理银行可预先在财政集中支付备付金账户按月集中向基本运行商品服务供应商划转预算单位的水电费、邮电费、车辆保险费等基本运行支出。 相似文献
867.
868.
贺虹 《财会研究(甘肃)》2011,(22):9-12
本文通过对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发展之间关联性的分析。探讨我国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二者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作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69.
2011年元旦前后.湖北省财政、行政事业审计培训工作会先后在武汉召开。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永祥,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德刚,副巡视员汤昌平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各市州审计局分管领导,市县财政、行政审计科长和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培训班总结交流了近几年全省财政、行政审计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870.
文章从财政压力的视角来分析20世世70年代末中国改革的动因和路径。"财政压力说"是研究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从解决财政危机、维持国家义理性这一点上看,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的动因。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工人和农民集团之间博弈均衡,通过改革,各方均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因而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帕累托改进非常成功的改革。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是:"甩包袱"和"向新兴财富征税"并举,通过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政策,培育"新兴财富;"同时,通过农村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使农民和地方政府获分享更多改革的利益,使改革获得广泛的支持;改革成功的标志是:新兴财富集团成长起来,以充分的纳税支持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