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1篇 |
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99篇 |
工业经济 | 17篇 |
计划管理 | 120篇 |
经济学 | 251篇 |
综合类 | 29篇 |
运输经济 | 23篇 |
旅游经济 | 16篇 |
贸易经济 | 60篇 |
农业经济 | 84篇 |
经济概况 | 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发展的协同机理,对中国省域层面两者的协同关系进行测度,并考察了区际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接近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较低;多数省区在推动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从而导致两大系统的协同度较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引领区”,而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东北和西南地区与“引领区”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接近关系。因此,有必要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区”的核心作用,通过逐层构建区际创新合作网络来增强省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52.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出表结合能源平衡表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直接CO2排放量;研究了省间的碳转移。研究价值:对中国的碳减排具有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53.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多个行政辖区应用实施。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现行会计政策,对我国会计实务和准则制订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法是较理想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方法,但要限制免费配额后续计量的重估模式和排放负债市价结算法的使用,实现政府补助法在会计方法层面的协调一致性,并择机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做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754.
755.
756.
全球最优碳税的一个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宾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4):19-33
碳排放具有全球外部性,从而碳减排需要关于全球最优碳税的估计。本文在Nordhaus的DICE-2007模型基础上构造出一个把化石能源消耗内生化的DICE-E模型,并更新了参数校准和初始值设定。数值模拟表明,2010年的全球最优碳税水平为每吨碳91.9元(2010年价),稍低于DICE-2007的估计,但碳税的攀升速度比DICE-2007的快得多。若碳税在2015年左右开征,则基于本文的计算可给出这样的建议——以93号汽油为例,碳税从每升0.1元起步,每年提高1分钱,至2020年提高到0.15元。 相似文献
757.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化石能源。作为生产的主体,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意愿将直接影响其生产行为并最终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利用带罚函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江苏省353个工业企业为案例,分析影响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行为等内部特征,以及企业产品是否出口、是否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认证和政府管制都显著影响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意愿。基于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58.
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碳达峰目标下预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碳强度;同时,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共同前沿理论及共同前沿非径向曼奎斯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数(MNMCPI)对减排潜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由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碳强度预测序列均方误差(MSE)为0.00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95%,显示了较高的精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强度2028年相较于2005年下降67.5%,提前实现国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其中:贵州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77.5%,福建、江西、海南下降幅度均在65%以上。(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减排潜力呈波动下滑趋势,2016—2030年均减排空间达26.59%,约21649.33万吨CO2。到2030减排潜力达21.9%,为2016—2030年最低值,由于减排潜力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碳排放效率越高则减排潜力越小,这意味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效率得到优化。(3)通过探究CO2排放效率变化,间接分析区域内减排潜力变化... 相似文献
759.
John K. Stranlund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7,38(1):99-117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To achieve a fixed aggregate emissions target cost-effectively, should emissions trading programs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achieve full compliance, or does allowing a certain amount of noncompliance reduce the costs of reaching the emissions target? The total costs of achieving the target consist of aggregate abatement costs, monitoring costs, and the expected costs of collecting penalties from noncompliant firms. Under common assumptions, I show that allowing noncompliance is cost-effective only if violations are enforced with an increasing marginal penalty. However, one can design a policy that induces full compliance with a constant marginal penalty that meets the aggregate emissions target with lower expected costs. This last result does not depend on setting an arbitrarily high constant marginal penalty. In fact, the marginal penalty need not be higher than the equilibrium marginal penalty under the policy with the increasing marginal penalty, and can actually be lower. Finally, tying the marginal penalty directly to the permit price allows the policy objective to be achieved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firms’ abatement costs. 相似文献
760.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