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11篇
财政金融   145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164篇
经济学   374篇
综合类   76篇
运输经济   34篇
旅游经济   13篇
贸易经济   75篇
农业经济   33篇
经济概况   21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田雪原 《财贸经济》2011,(7):5-10,135
当前的通货膨胀,属内外结合的复合型通胀。本文提出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变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的总体过剩阶段,表现为劳动力买方市场,工资率被人为压低;第二阶段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越过峰值,但尚未达到绝对数量峰值,劳动力市场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工资率处于劳资博弈状态;第三阶段是2017年以后,即占比和绝对数量总体短缺阶段,工资率将呈持续上涨趋势。当前处于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供大于求的逐步结束和工资欠账较多,工资率理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不过要适度,因为总体上还处于劳动力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更要着眼于实际工资的提升,因为仅仅名义工资的提升是有害的,对通胀治理不利。  相似文献   
52.
杜宁宁 《特区经济》2011,(10):260-261
我国劳动法规定,除特殊情形外,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欲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通知对方当事人,这三十日的期间,被称为劳动合同解除的预告期。我国劳动合同解除的预告期制度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这一规定的制度价值被遮蔽,而违反预告期规定的法律责任的缺失又造成了该制度的虚设状态。因此应在借鉴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解约预告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解除的预告期制度。  相似文献   
53.
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一些没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者将根本错误的理论当作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点"大做文章。本文主要对建国以来学术界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的几个错误观点的批判,试图修正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偏颇。  相似文献   
54.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55.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林理升  王晔倩 《经济研究》2006,41(3):115-125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运输成本差异形成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选址优势,而这一优势和目前的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沿海高成本压力而内地收入低下的新空间“二元”结构。同时,我们计算了区域经济的实际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印证,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妨碍沿海和内地产业分工与均衡发展。文章还认为,因为经济集中的趋势是内生的,所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进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相似文献   
56.
农民如何依托土地脱贫增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提升农业产出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示范园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加强农业科技与金融融合;构建完善的试验-示范技术扩散体系,帮助农民进行技术模仿,提升农业技术能力;结合金融扶持,帮助农民提升对接市场技术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7.
基于1990~2014年的跨国数据,实证研究贸易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均值下降了5%以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的实证分析表明,整体上贸易开放抑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制度环境分组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资源密集型国家、制度环境良好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影响,但是对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制度环境不佳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向中国贸易开放能够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特别是对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积极影响较强。上述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
Using new high-frequency data that covers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resulting state policies o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First, business closure polici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20–30% reduction of non-salaried workers in the food/drink and leisure/entertainment sectors during March-April of 2020. Second, business reopening policies play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ole in slowly reviving the labor market. Third,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impact of policies on the labor market by state. Fourth, the rise of new COVID-19 cases on a daily ba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Lastly, managerial, practic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59.
王必达  苏婧 《财贸经济》2020,(4):129-143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当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现有文献多从要素流动视角来考察经济集聚过程中的区域差异。然而,若将要素流动引入区域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可以发现非区域性要素集中规模的扩大,既能提高要素流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基于此,本文以“协调性集聚”为核心概念,通过拓展现代集聚模型来构建要素在自由流动中走向协调发展的理论假说。实证结果进一步显示,虽然我国发展要素在大规模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向超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但要素流动在提高要素流入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并从需求侧激发了要素流出区域的市场潜能,要素流动在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呈现“协调性集聚”的趋势。因此,发达的要素流入区域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欠发达的要素流出区域通过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提高要素回报率和收益率,是新时代我国形成市场主导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然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所必须面对的内在挑战。对于机械作业难度相对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作物而言,在缓解劳动力约束瓶颈的同时,更应通过精细化的果园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其市场价格。然而,由于农产品具有典型的经验品属性,在信息不对称的外部约束下,农户通常难以获得应有的"质量溢价"。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果品质量关键环节的精细管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在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农户精细管理技术投入的决策机制,以及在不同农产品质量识别程度中,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其影响的异质性,并基于全国18个省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交易对象质量识别能力的提高,能够缓解农户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将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给购买者,使农户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进而在有效提高农户精细管理技术投入水平的同时,能够弱化劳动力价格对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