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1篇
财政金融   102篇
工业经济   89篇
计划管理   603篇
经济学   575篇
综合类   215篇
运输经济   31篇
旅游经济   59篇
贸易经济   269篇
农业经济   301篇
经济概况   17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呈现出随时间推进式的同步增加和空间集聚效应,高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具有明显的"一圈一带"特征;(2)资源环境承载伴随经济发展而压力增加,且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高,但以拮抗耦合、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苏南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苏北地区,但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高。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把握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和弹性,统筹耦合协调的时效性和关联性,优化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12.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相似文献   
113.
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评价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提出利用多源数据评价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的思路,为辅助编制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在国土空间规划新趋势下,以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内涵为引导,提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高质量利用目标与评价维度,并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的评价方法框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评价应在统筹各类空间不同目标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和实践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评价,进而形成各空间的发展合力,推进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利用。  相似文献   
114.
南阳和襄樊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两地在旅游业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严重制约着两地旅游整体效益的发挥.在分析两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基础上,论述了两地之间的合作优势,提出两地应该转变观念、进行合作,共塑"诸葛亮躬耕地"这一旅游地品牌形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5.
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金凤君  刘毅 《经济地理》2006,26(3):369-373
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空间观念塑造着我们周围的人造环境。空间观念的发展呈现出从绝对到相对、从时空分离转向时空关联、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规划理论逐渐吸纳相对空间观念,但迄今为止规划实践仍以绝对空间观念为主导。绝对空间观念成为规划实践低效性的深层原因,但是完全放弃绝对空间观念而将相对空间观念引入规划理论和实践不仅存在很多困难,而且会造成认识和实践上的混乱,科学的空间观念应该将绝对和相对结合起来形成多元空间观。我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仍以绝对空间观念为主导,了解绝对空间观念的不足和吸纳相对空间观念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6.
邹千江 《城市问题》2007,(10):96-100
现代城市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地的关系问题,疏浚和控制人口密度是当前城市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北京市区位建设相关数据的理论分析,认为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为有效控制人口聚集的密度,当前应主要致力于:一是重视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为其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底线标准;二是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城市区位,引导进行多核心的数量、品位、质量、规模大致相同的功能分布体的区位建设.  相似文献   
117.
证明了加权Hardy空间H^2(β)的乘子代数M(H^2(β)(当H^2(β)的权序列满足^∞∑n=1 1/β(n)^2〈+∞时)的不变子空间M在单位圆盘内有有限个公共零点时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M由其公共零点表示成:M=(z—z1)…(z—zn)M(H^2(β)).  相似文献   
118.
给出了一类黎曼浸没在全空间中第一特征值的下界估计.设π:M→N为黎曼浸没,其中M是个非紧致流形,N是个在无穷远点有一个极点的黎曼流形,而且Ric(M)≤-(n--1)k,这里k〉0,如果||H||≤c≤(n-1),那么,λ1(M)≥{(n-1)k-c}^2/4,从而得到了著名的Mckean定理。  相似文献   
119.
Before emba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or regions it seems necessa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key questions: what goal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be realized, and where, when and how? To tackle these questions we have developed a ‘roadmap’, as part of an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dure for physical planning and spatial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The roadmap is a tool for the process manager and the people involved. It helps to find the way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developing the area or region.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roadmap is to alleviate doubts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cooperating in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back-casting approach is applied to create appealing visions of the future and visualize mutual opportunities worth implementing.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describe the need for this new roadmap. We then describe its use, step by step and in some detail. An example of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roadma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将形成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建立从污染土壤调查、修复、风险防控、监测到场地再利用,从环境标准到规划管理的全方位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再加上中国土壤污染严重、规模大、修复难、成本高、周期长等特征,将导致大量污染场地转变为绿地或生态用地,最终对绿地系统的数量与规模、布局与功能、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标准等多个维度产生实质性影响。分析这一趋势,对其影响提出预判,最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