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9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51篇
财政金融   134篇
工业经济   111篇
计划管理   534篇
经济学   1106篇
综合类   213篇
运输经济   33篇
旅游经济   115篇
贸易经济   249篇
农业经济   835篇
经济概况   37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71.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nce World War II owe much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at have enabled corporations to pursue their endeavors on unprecedented scale, as in mass production and mass retailing. 1 characterized my management emphasis as ‘C&C’ which stan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C&C is a technological frontier that has spawned a continuing stream of new products and advanced concepts. C&C, however,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As C&C takes hold in society and as information networks mature,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the central element in new amalgams with the other traditional corporate resources: people, money, and property.  相似文献   
172.
秦聪  曹颖琦  孙海军 《科技和产业》2023,23(15):256-263
将要素流动与集中的现象考虑至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集聚力空间分异——优势区位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要素流动与集中在微观、宏观上的空间经济规律。得到微观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为:第一阶段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星状、带状结构,第二阶段为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团块状结构。将公主岭市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某位置的经济吸引力越大,其区位越优,越能吸引要素的集中,会带来更多的城市空间扩展。将模型进一步应用于宏观上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发现要素将沿着大城市-交通干道-小城市-支线-小城镇的次序依次集聚,要素集聚的速度和城市规模增长的速度依次递减,最终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3.
刘俊  陆玉麒 《特区经济》2008,(10):72-73
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客源市场研究是旅游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基础。本文选取1997年和2004年两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对连云港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进行剖析,并将其与桂林、西安等知名旅游城市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连云港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为连云港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4.
Using 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for a sample of 163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over the period 1981–1996 is estimated. For this purpose, we use a specification strategy which allows an explicit modeling of both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ound in the analyzed sample. The estimated final model combines groupwise heterocedasticit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spatial regimes and spatial dependence. Our results show how an appropri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spatial effects can sh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European convergence process. We find that regions in the EU cohesion-fund countries (Ireland, Greece, Portugal and Spain) are converging separately from the rest of regions of the EU. Our estimations indicate that over the analyzed period, there was a faster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relative income levels of the regions belonging to Cohesion countries (5.3%) than in the rest of the regions of the EU (3.3%). Therefore, our results contrast with other evidence that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Europe has weakened or even has stopp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Moreover, our work shows clear evidence of separate spatial convergence clubs among EU regions.  相似文献   
175.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相似文献   
176.
对1997~2012年中国分省域碳排放的数据进行详细测算,发现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检验发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最优的。结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推广清洁技术的利用,改善以煤炭为主不合理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充分考虑区域间的集聚效应,在碳减排活动中充分加强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177.
本文采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流增加值区位熵波动性显著,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呈现集聚化发展倾向。借助主成分回归分析探讨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现这7个因素对我国物流业集聚均为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和区位因素,以上7个要素每增长1%,相应的物流业增加值就依次上升0.205%、0.194%、0.192%、0.187%、0.145%、0.057%和0.019%。  相似文献   
178.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1996~2010年影响全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群效应;人均产出、对外贸易、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等指标表现出的更多是抑制碳排放的作用。建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79.
本研究利用我国整车与零部件产业2002~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协同共聚的空间布局及其空间演化趋势,以期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发现:我国整车产业布局与零部件产业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002年我国省域样本中,山东、安徽、北京与天津的整车与零部件产业空间共聚趋势明显;而在2012年的样本中,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共聚趋势明显,这些省份逐步形成了2个整车与零部件空间上协同共聚的群落,一个是以北京为中心,天津、河北、辽宁环绕的共聚群;另外一个则是以安徽为中心,湖北、江苏环绕的共聚群。  相似文献   
180.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空间网络布局特性基础上,利用2001—2011年中国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研究方法,从直接效应和空间外部效应两个层面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建设差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在地理空间上已然形成了三类稳固的差异化集群;虽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受其自身空间建设差异化对经济增长负向效应影响,其对经济增长应有的促进效应未能全部体现。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建设差异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负外部效应,不过该效应正在逐年减弱。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覆盖面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两者对经济增长都有着相近的正向弹性,不过前者的实际操作成本要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