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3篇
财政金融   315篇
工业经济   70篇
计划管理   359篇
经济学   388篇
综合类   166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210篇
农业经济   78篇
经济概况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为全面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市场失利、组织失能、科技失效和保障失助问题,通过调研获得1988—2017年滇黔桂地区78个民族乡镇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小农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为促进二者间的深度融合寻求对策措施。[方法]文章运用LASSO压缩回归,对原指标体系的70个变量进行精简,得到解释力更优的选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建模计算四大要素嵌入的得分;构建VAR模型以探究四大要素间的联动关系。[结果]实证分析表明,滇黔桂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四大要素嵌入间存有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等问题。从VAR (1)模型来看,滞后一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四大要素均能在当期有效提升某一要素的水平,因此,四大要素必须同步协调发展。从方差分解的贡献率来看,每一种要素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仍需依靠自身的内力推动四大要素间的协同发展。[结论]在实现现代要素与农户协作的"耦合"、组织效率与专业分工的"互促"、科研教育与政策需求的"协同"和行政引导与市场自觉的"内化"后,能有效促进系统的"嵌入式融合"。  相似文献   
22.
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安排出发,归纳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体系。然后分别以"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与"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为基础构建两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量化比较各种政策工具、目标的作用效果,以识别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研究发现:狭义货币供应量是影响中国通货膨胀最有效的中介目标;而金融机构信贷计划又是影响狭义货币供应量的最有效操作目标。论文论述了信贷规模控制制度下的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机制,对实证结论进行了解释。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对于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应该迅速从信贷规模控制入手,切断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对于公众能够承受的温和通货膨胀,主要还应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工具;实行利率市场化并优化贷款结构则是长期努力方向。最后论文简要评价了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相似文献   
23.
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在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内涵基础上,整理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关系,选取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作为分析指标,构建VAR分析模型,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金融结构调整呈正方向变化,与所有制结构呈反向变化;从短期来看,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金融结构的冲击下,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式变化,所有制结构的不平衡对经济增长呈负反应。  相似文献   
24.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库收支运行出现了新态势,突出表现为国库库存规模的不断递增,并且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国库库存已经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在货币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库资金的运行变化。首先描述了近年来我国国库库存变化的特征,然后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标准对现有货币统计口径和加入国库库存后的货币统计口径进行比较。从实证的结果来看,新的货币口径要优于原有的货币口径,因此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中介目标监控体系,才能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将地方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三个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智慧 《海南金融》2010,(10):56-61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实施了多项出口贸易鼓励政策。本文对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贸易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并通过VAR模型估计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实证分析,得出三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两个因素的实证比较,得出出口信用保险虽然在短期内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还不够显著,但从长期看却是显著的,并且要大于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度量及其货币政策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包含实际总产出、货币供给M2和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将CPI分解为长期变动趋势和短期波动项。将长期趋势部分定义为核心通货膨胀率。运用1994~2009年中国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核心通胀率与CPI有长期均衡关系,主导CPI的长期变动趋势,是CPI的前导变量,能够为预测CPI提供有用信息,对为中央银行判断总体通货膨胀走势、制定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7.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包括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和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考虑了主要相关变量后,本文分别对两种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即经济扩张时效应要大于紧缩时期的效应;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同时前者的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为了有效应对禽流感冲击、维持肉鸡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方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了禽流感舆情指数,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周度数据,通过MS-VAR模型分析了禽流感危机下肉鸡市场状态的转换特征以及不同市场状态下产业链价格传导关系。[结果]2012年以来可将肉鸡产业市场状态划分为危机状态和正常状态,肉鸡产业市场在两个市场状态下转换频繁;肉鸡产业危机市场状态和正常市场状态平均持续期分别为4.65周和9.05周;肉鸡市场在区制转移概率上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特征;肉雏鸡、活鸡和白条鸡价格之间在危机状态下相关性小于正常市场状态下相关性;不同市场状态下肉鸡产业链价格传导存在差异;肉鸡产业市场在危机状态下不稳定程度明显增加。[结论]提出了加大对禽流感疫情的监测以及疫情处理能力,密切关注公众禽流感舆情动态变动情况,做好舆情引导,加强禽流感疫情科学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real wage rigidity is not a major cause of unemployment volatility. We argue that there is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s on this topic. While theoretical studies define real wage rigidity as the response of wages to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following productivity shocks,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measures real wage rigidity as the estimated semi-elasticity of wages with respect to unemployment, averaged over all shocks. We show that averaging over shocks gives a biased measure of real wage rigidity, as the impact of other shocks confounds the response to productivity shock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stimated semi-el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productivity shocks is twice as large as the estimated semi-elasticity averaged over all shocks. This implies that one cannot attribute unemployment volatility to real wage rigid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