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197篇
工业经济   69篇
计划管理   265篇
经济学   576篇
综合类   141篇
运输经济   20篇
旅游经济   48篇
贸易经济   307篇
农业经济   102篇
经济概况   2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都把立法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保证;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做法,应立法先行,做好立法规划,加快立法进程,强化制度创新,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构筑坚实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问题的关键,是搞好以民主法治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型的变迁,在由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的制度转型过程中,稳中求进是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总结,制度的设计不宜过于完美。民主政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归宿,是执政合法性的来源,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本文试图利用寻租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渐进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的腐败形式——行政垄断的本质、成因、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现有对转型经济中腐败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转型经济中腐败现象的新的分类;并对行政垄断,主要是行业垄断的经济损失规模及租金的耗散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后,回顾了中国反垄断改革的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议程。  相似文献   
14.
陶君成  李艳丽 《物流技术》2006,(5):88-90,101
分析了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总结了它们在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进是一个技术学习过程,本文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学习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个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决定因素和机制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为获取技术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学习需要整合三个维度的知识学习: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内部知识学习与外部知识学习,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企业技术学习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子过程: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获取、知识编码化以及知识社会化。由于这四个过程所获取的知识来源,性质不同,为完成这些子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机制也各不相同。通过对各个子学习过程决定因素和机制的分析识别,综合起来,我们为分析企业技术能力获取的决定因素和内部机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特点以及信息披露后对企业的影响,总结了对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外全面预算管理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分析中外全面预算管理相同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两者在预算目标定位、预算组织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及预算执行与评价等方面的不同点,并提出了适合于中国企业研究和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Why did England industrialize first? And why was Europe ahead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Unified growth theory in the tradition of Galor and Weil (2000,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806–828) and Galor and Moav (2002, Quarte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77(4), 1133–1191) captures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tagnation to growth over time. Yet we know remarkably little about why industrialization occurred much earlier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than in other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present a probabilistic two-sector model where the initial escape from Malthusian constraints depends on the demographic regime, capital deepening and the use of more differentiated capital equipment. Weather-induced shock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ause changes in prices and quantities, and affect wages. In a standard model with capital externalities, these fluctuations interact with the demographic regime and affect the speed of growth. Our model is calibrated to matc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economy in 1700 and the observed transition until 1850. We capture 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mphasized by economic historians — slow growth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Fertility limit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higher per capita incomes, and these in turn increase industrialization probabilities.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availability of nutrition for poorer segments of society. We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redistributive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Old Poor Law, and find they were not decisive in fostering industrialization. Simulations using parameter values for other countries show that Britain’s early escape was only partly due to chance. France could have moved out of agriculture and into manufacturing faster than Britain, but the probability was less than 25%. Contrary to recent claims in the literature, 18th century China had only a minimal chance to escape from Malthusian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9.
张梅 《经济经纬》2003,(5):102-105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已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在国际反倾销中,何为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无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根本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常把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实行不公平,不合理的贸易待遇和不平等的反倾销规则。这在过去,已经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还会进一步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脱离实质经济的过度扩张。恐慌有自我正名的能力,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抵抗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能力更加脆弱。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前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