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1篇
财政金融   33篇
工业经济   102篇
计划管理   165篇
经济学   411篇
综合类   87篇
运输经济   19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71篇
农业经济   125篇
经济概况   1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碳税作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比较碳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开征碳税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认为中国确有实施碳税的必要。我国在开征碳税以达到碳减排目标的同时,鉴于简化税制和避免居民生活成本上升过快的考虑,应注重碳税与现有环境税类税种及税收政策的整合,并对能源密集性以及与居民生活日常相关的行业采用较低的碳税税率;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区别,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碳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52.
通过构建兼顾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绿色指数RGI,测算了各省的相对绿色GDP,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非常强的空间依赖,表现出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布空间集聚格局。政府环境管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省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空间集群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成分和对外经济发展对环境约束下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3.
针对污染物通量核算生态补偿量方法中单位污染物削减成本忽略了污染物来源差异性以及污染物通量核算未考虑年内实际水文、水质特征的问题,从污染物削减成本和污染物通量两个方面对该方法进行改进。污染物削减成本按照污染物来源分为点源污水(主要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非点源污水(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污水)削减成本两部分,根据不同废水来源的处理成本,按污染物排放量比重加权平均得到削减成本;同时,对年内划分水期,分别核算污染物通量。选取沱江支流上的濑溪河渝川缓冲区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核算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区域污染特征,核算金额也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54.
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指出森林碳汇较其他减排措施具有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居民福利高的独特优越性,必将受到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措施选择的青睐。同时指出,森林碳汇不但包括换取排放中的造林和再造林的碳汇项目,而且包括抵消排放中的增加的森林碳库。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难点,指出森林碳汇必将成为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5.
Akamatsu, Sato, and Nguyen (2006 Akamatsu, T., Sato, S., &; Nguyen, X. L. (2006). Tradable time-of-day bottleneck permits for morning commuters (in Japanese). JSC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62(4), 605620.[Crossref] [Google Scholar]) proposed a first-best pricing schem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ottleneck permits. The scheme allows permit holders to pass a bottleneck at specified times and is shown to be able to minimize social cost. However, the scheme is not always Pareto-improving in that it may harm some drive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Pareto-improving pricing scheme with bottleneck permits for a V-shaped two-to-one merge bottleneck. First, the paper formulates the morning commute model in the network and describes the arrival time choice equilibrium in the network with merging bottleneck. Secondly, we show that the first-best pricing scheme with bottleneck permits for this V-shaped network does not always achieve a Pareto improvement, with the cost of one group of drivers is increased by the permit pricing, a phenomena akin to the bottleneck paradox of Arnott, de Palma, and Lindsey (1993 Arnott, R., de Palma, A., &; Lindsey, R. (1993). Properties of dynamic traffic equilibrium involving bottlenecks, including a paradox and metering.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7(2), 148160.[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e propose three implementations of bottleneck permits for Pareto-improving: (1) merging priority rule is included in the bottleneck permits scheme by creating different market for each origin; (2) the permit revenues are refunded as monetary compensation to drivers whose cost is increased; and (3) the permit revenues are used to expand bottleneck capacity. For each implementation, we derive their equilibrium solution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eto improvement is achieved and social cost is decreased by using the permit revenues for expanding the bottleneck capacity.  相似文献   
56.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厘清旅游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及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增长前提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采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1~2010年中国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并运用脱钩理论、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辨识和分析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样本区间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除2003年为未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增长构成CO2排放的Granger原因不显著,而CO2排放构成旅游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较为显著,即存在从CO2排放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7.
人们对资源的忧虑,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可耗竭资源的有限储量所带来的紧迫感趋淡。由生态承载力的衰减所引发的负面后果日益明显。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出的气候变化问题,是自然生态系统容纳和消除污染排放物的能力已然不足的一个反映。通过对贯穿上述认识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国外在此方向上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该类模型的优点是把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集成在一起,使得对碳排放的预测具有微观基础,但也因模型复杂而处理难度较高。它的一个应用是:碳减排力度是应立即强力推进。还是可渐进强化,研究文献中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就是以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分别运用SBM-ML指数模型与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并采用ESDA法探讨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 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转变为技术效率驱动再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的过程,但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效率; 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二元全局空间自相关大体呈“N”型变化,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由不平衡发展逐渐趋向平衡发展。[结论]忽视碳排放的传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建议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探索粮食绿色增产道路;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轮驱动; 不断推进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平衡发展3项措施来实现粮食生产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59.
基于GIS的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2,1991,1998年云南保山西庄山地流域土地利用图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果显示:西庄河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林地、灌草地和耕地相互转换最为频繁,年变化率分别为6.94%、4.75%和2.99%;茶园的变化最小;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91%;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中,国家政策是最强有力的影响因子,相反,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60.
陶小马  周雯 《技术经济》2012,(9):40-50,132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虽然中、西部地区工业部门的技术追赶总体上相对缓慢,但近几年个别省份也在加快步伐;2003年后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