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55篇
工业经济   49篇
计划管理   453篇
经济学   320篇
综合类   149篇
运输经济   19篇
旅游经济   35篇
贸易经济   123篇
农业经济   525篇
经济概况   2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double-edged sword, with the benefits of tourism countered by its adverse impacts. To the extent that tourism-related livelihoods are dependent on World Heritage status, the loss of that status may have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especially for poor people.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has been used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or otherwise,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poor regions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uses this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urban poor of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 Thailand, The Historic City of Ayutthaya. As a consequence of tourism and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ot only has there been conflict between the urban poor and the Thai government within the designated heritage area, there is also conflict with the neighbouring industrial zones. This has resulted in fears that World Heritage status may be lost. Viewed within DFID’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lack of capital and litt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r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n unsustainable livelihood. However,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using self-reliance as a measur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determine ‘sustainability’ is inappropriate in an urban-tourism context because people living in urban areas rely heavily on external sources.  相似文献   
942.
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所得资料,本文时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竞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应定位于: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大舞台,人文山水荟萃地,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还应通过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完善识别符号、改善接待条件、规范服务行为等形象建设策略改善旅游形象,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公关与节事活动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相似文献   
943.
西部中小城市规划创新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万泰  杨艳红 《改革》2004,(4):57-60
着眼于中国西部中小城市规划工作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规划培训、加强规划编制基础工作、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合西部中小城市特点的规划编制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进一步提高中小城市规划工作水平的改革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44.
徐国飞 《时代经贸》2006,4(12):88-88,90
本文在阐述了城市旅游品牌的涵义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创立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及意义,并指出创立城市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45.
以珠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样本变量数据进行评价研究,进行城市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从量化的角度了解珠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状况。结果表明,广州和深圳物流竞争力很强,东莞和佛山物流竞争力较强,惠州、中山及江门物流竞争力一般,珠海、河源等8个城市竞争力较弱。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珠三角各城市明确自身物流产业现状提供参考,也为各城市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46.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却没有显著影响,不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7.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文章从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并针对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提出了基于三网合一的云南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48.
“三变”改革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积极的尝试。本文总结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推进乡村“三变”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运作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要科学把握“三变”改革形成的经验和取得成功的条件,汲取其制度优势的精髓;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三变”改革,仍有一些后续课题要做,即: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对新型经营主体及其带头人的培训提升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和品牌服务;引导农村服务业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加强产权、要素流转平台建设,推进“三变”改革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9.
江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市场得到初步开发,但是与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比较还相对落后,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市场开发进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文对江山旅游市场的现状、优势、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而后对江山旅游市场的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50.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其它成员城市科技创新、经济产出均产生巨大影响。运用DEA模型,对2007-201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武汉城市圈两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时空分异明显,成员城市和中心城市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制约了城市圈整体效率提高。鉴于此,应在在城市圈未来发展中,不断强化区域协同政策效用,持续优化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科技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效率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