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3篇
工业经济   13篇
计划管理   107篇
经济学   57篇
综合类   249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39篇
贸易经济   54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nadequacy of relying on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r simple proximity to define an affected community. The proposal and siting of hazardous facilities can have a range of impacts upon people across wide areas, with some more affected than others as a result of living with the physical impacts of construction or the fear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risk. We term those most affected the directly affected population and propose a two-stage model for identifying an affected community which places those most affected at the centre of the defini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s those most affected have with the wider elements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to discover the existing community or communities which are affected. Illustrated by the siting of a low-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facility at Dounrey in the north of Scotland, we show that elements of the lived community experience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shapes, extents and conflicting interests which pose challenges for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a siting process. The two-stage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y placing those most directly affected at the centre and working from there out into the existing communities, identifies issues early in any siting process to improve their incorporation and amelioration.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英语认知、语法等方面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培养出超强的语感,好的语感又有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两者不仅在语言的创造性、移位性及传递性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的基础内容和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加以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对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标准vii是UNESCO用以评价遗产地审美 价值的重要准则,由标准iii演化而来,从文化与自然美的混 合评价转向了仅对自然美学特征评价。选取以标准vii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的145处项目(1978—2017年),通过扎根理论 及分析,总结其运用特征、演化趋势和动因考辨。研究发现: 1)地区层面,不同地区运用标准vii所关注的审美价值具有差 异,如非洲关注色彩美学,欧洲和北美强调风景特质组合,亚 太地区重视强烈的自然文化关联、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南美 和加勒比地区注重审美体验;2)词频运用层面,标准vii在各 地区的词频运用差异显著,各地区使用词频最高的为关于美的 “形容词”,除欧洲之外,其余地区代表“之最”特点的词频 次之;3)评价要点层面,欧洲和北美的风景特质评价具有很 强的特点与范式。最后解析了标准vii运用趋势与18世纪以来 的美学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 与地区价值认知以及标准vii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雪飞 《价值工程》2014,(5):180-181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提升科级干部履职能力,有效执行能力,务实创新三个角度分别阐述审计干部强化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作者几年来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点作法来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即文学作品的美育因素,可以从意境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结构美、环境美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7.
张金平 《改革与开放》2011,(14):147-148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璋导致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应对危机已不能满足灾情的需要,公众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公众参与自然灾害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译品在目标语中被成功接受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的审美思想和各种思维的交相运用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本文从翻译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出发,从哲学的范畴阐述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客体与主体不可能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方面,而是具有矛盾统一性这一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实例分析怎样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20.
自然原生的茶以其平凡却不失高雅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中,由最初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为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并萌生出精神内涵的独具审美意味的饮品,逐渐成为古代文人们关注的对象。饮茶成为他们感受生命愉悦的一种方式,他们以茶为媒,激发诗兴,享受闲适的生活乐趣,抒写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茶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