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38篇
经济学   13篇
综合类   64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83篇
农业经济   17篇
经济概况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随着经济全球化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将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研究框架进行研究;而本文将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对贸易、投资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动态作详尽的阐述和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52.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未对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上相互脱节,衔接不到位,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重新构建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争端解决方式,赋予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权,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53.
南海主权争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而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单方通过“领海基线法案,,更使中国南海的主权争端问题升级。从国际法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和南亚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和毗连区存在重合等问题.加之西方国家对这一争端的参与渗透,导致原本可以清晰的南海主权争端变得复杂起来。中国目前所采取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现在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54.
WTO各成员及学者们针对补偿规则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建议,除了一些合理性和实用性不强的建议外,总体上试图强化WTO责任制度。但这些建议中只有个别建议可能被接受,其他建议虽具有法律逻辑上的合理性,但至少暂时恐难为WTO成员特别是贸易大国所接受。这些强化WTO责任制度的建议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贸易大国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推进贸易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55.
美国就"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提出与中国WTO争端解决。本文对专家组裁定及上诉机构裁决做了归纳。最后就本案的核心问题(如对中国入世服务贸易承诺表的解释,GATT第20条例外是否可适用于中国入世议定书)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56.
"美国—影响中国家禽产品进口的某些措施"案是中美贸易争端中首起直接涉及WTO《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协定》)的争端。此争端源于美国国会依据《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条禁止美国农业部制定从中国进口家禽产品的规则。本争端涉及3个核心问题:一是SPS措施的认定问题;二是专家组的管辖权(职能范围)问题;三是SPS措施的对等承认问题。但归根结底第727条违反了WTO非歧视性原则。该争端说明,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检验检疫机制的对等互认是我国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7.
虽然世界贸易组织早已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但美国始终不放弃"301条款",继续使用该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谈判,甚至威胁和报复。一方面,"301条款"的单边主义与WTO确定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完全相悖的;另一方面,"301条款"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又存在着某种暗合,并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催生作用,且能够适应这种环境,配合该机制而运作。  相似文献   
58.
齐萌 《亚太经济》2012,(3):126-130
本文以台湾"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为中心,对其立法背景、制度特色和立法缺漏进行评析,并结合大陆现状,提出完善大陆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田丰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128-146,160
在多边框架内有效解决贸易争端是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动机之一。作者分析了中国"入世"10年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活动的具体情况,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能否有效预防成员对协定的违反,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使用争端解决机制时是否存在针对中国的"好讼"倾向?作者认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经济交往的加深和对争端解决活动日益积极的参与,中国利用国际经济规则来遏制他国针对性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能力相应增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相对变化是出现针对中国"好讼"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家间经济地位的相对变化改变了相互间合作的收益,在多哈回合进展有限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希望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诉强制实施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出口额和贸易平衡状况等现有观测指标的缺陷进一步加强了其他成员对中国的关注,提高了其对中国申诉的可能性。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政府对特定部门利益的偏重以及对争端解决机制的策略性使用都从不同途径提高了贸易伙伴对中国申诉的动力。  相似文献   
60.
Using a multiple-case study of alleged expropriations reported before the World Bank, we examine how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NC) react to the escalating hostility of host governments. Our study reveals how different choices regard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local nonmarket stakeholders – which we refer to as proximal vs. mediated embedding – shape how managers respond to these disputes by affecting their ability to collect, process and interpret information, and to act upon it in a way that effectively mobilize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view that local partner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shelter MNCs from abuse from political authoritie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primary reliance on local partners to manage the local nonmarket environment can actually reinforce a liability of outsidership and even create a ‘liability of insidership’, to the extent that relying on local partners prevents the MNC from establishing quality connections with a broad range of nonmarket stakeholders, reducing its alertness and responsiveness to hostile acts from host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