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5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74篇
财政金融   266篇
工业经济   770篇
计划管理   1681篇
经济学   729篇
综合类   651篇
运输经济   28篇
旅游经济   42篇
贸易经济   680篇
农业经济   158篇
经济概况   64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569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池仁勇  王晖 《技术经济》2012,31(3):12-15
以2011年浙江省商务厅向各地市县发放的浙江产品市场势力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以其中的119家浙江省内商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浙江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忠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定位与消费者的行为忠诚相关,提高产品的市场定位有利于消费者产生购买企业产品的偏好,进而促使消费者实现实际的、持续的购买行为;产品市场定位的提升尤其对产品客单价、产品销量和销售额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浙江企业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定位,以提升消费者忠诚,进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2.
针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客观存在但却未受关注的知识权力,结合自适应知识交互行为,采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知识权力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演化。结果表明:知识权力差距及知识交互行为是促使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形成及演化的基础,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的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其网络结构呈现出网络节点密集性与稀疏性相结合、强联结与弱联结并存、度分布高度异质性的特征。利用实际产业集群网络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该仿真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探讨了共享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以及员工权力感的中介效应和差错风险承担、角色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丰富了员工建言行为、共享型领导的相关理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实践建议。以上海多家企业中的员工以及其直属上级领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94对领导-下属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共享型领导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与抑制性建言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员工权力感在共享型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③差错风险承担在员工权力感与促进性建言之间存在调节作用,角色自我效能感在员工权力感与抑制性建言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本文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4.
2017年,我国环保部门完成了火力发电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对我国建设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实现“一证式”环境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排污许可证中污染物的排放许可限值展开研究,应用脱钩原理对我国2003—2017年火力发电行业SO2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脱钩理论,结合灰色预测方法GM(1,1)并运用情景假设法分析评价了排污许可证对我国2018—2020年火力发电行业SO2排放的约束作用强弱及其合理性,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5.
朱富强 《财经研究》2012,(4):16-25,133
新古典主义主要基于力量博弈解释制度变迁,但实际上促进制度变迁的因素有三类:一是社会力量结构的自发变动,二是社会力量结构的自觉变动,三是对制度本质的社会认知提高。其中,后两者都与认知有关,认知在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新古典主义主要基于效率原则设计社会制度,但实际上制度优化有两大原则:正义原则和效率原则。其中,正义原则是根本性的,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必须体现不断深化的社会正义和应得权利。  相似文献   
106.
设计高校权力运行监控系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和把握法制与法治相统一的原则、程序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权力运行监控的风险防范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是防止以权谋私、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运行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高校权力运行中的作用,是电子政务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7.
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包括环境风险知识、环境风险态度、环境风险行为意愿、环境风险行为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公众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指标体系,结合K市两个典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W项目和D项目)的实地问卷调查,对项目周边3 km环境敏感区域内公众的环境风险认知水平进行了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年龄、性别、户口性质因素对环境风险认知具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因素是制约公众环境风险认知的关键因素,因此,环境教育应成为提高公众环境风险认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8.
李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4,(26):300-301
个人隐私权和大众知情权是一对矛盾体。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其成因却是各种各样的。在深入讨论大众知情权对隐私权侵犯的成因后,得出公共利益、媒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平衡个人隐私权和大众知情权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9.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market power in the U.S.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 since the U.S. government began to deregulate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early 1990s using the static Bresnahan–Lau model (SBLM) and dynamic Bresnahan–Lau model with error corrections (DBLEC). In particular, panel unit roo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techniques a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dynamic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SBLM show tha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highly competitive.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DBLEC also suggest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 is close to being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 the short run. By contrast, the adjustment speed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towards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are quite slow in that market, which implies that the U.S. commercial banks enjoy a certain degree of long-run market power.  相似文献   
110.
Gender bargaining power has entered into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 However, common empirical measures are only loosely 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and research has not produced consistent results regarding the causal chains underlying women’s empowerment. This study critically examines accepted measures of bargaining power, arguing that participation in specific household decisions is not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bargaining power.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decisions and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bargaining power. Using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DHS) data on Bangladesh over the period 1999–2011, the study finds that despite the loose relationship of the survey ques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 bargaining power, the decision-making questions provide relatively consistent and theoretically supported measures of this unobservable characteristic. Simple changes in using the measures would contribute to more robust and consistent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