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6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西北干旱区所辖省份2004—2018年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系统(EE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EES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15年间EES系统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显著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上升幅度较小,波动大;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程度由过渡发展跨入协调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生态优先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针对以上结论,提出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补齐生态短板,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等相关建议来保障三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2.
建国后我国用二十年左右时间扭转了持续千年的"南粮北调"局面,实现了长江以北降雨量较少区域的粮食持续增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联产承包制的顺利实施使全国粮食生产又上了一个台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方粮食继续增产,实现了"北粮南调"并有力地支持了东南沿海迅速增加的非农土地需求.我国种植业布局的战略性转移,表明了我国国土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4.
本文集中梳理了汉简中涉及的有关当时社会的各种物价资料,具体内容涵盖了人们的日常衣着、饮食、起居、出行及所用器物等方面,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汉代居民在这些方面的基本消费状况,进而深化我们对于汉代经济生活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5.
西北旱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地区,实现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科学、高效利用农牧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西北旱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三生共赢",是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西北旱区区位条件和农牧业特点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北旱区的区域范围;在深入分析西北旱区农牧业自然资源禀赋、农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从多个标准出发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节水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压夏扩秋、为牧而种"的结构调整原则,"灌区节水、旱区集水"的工程措施建议,以及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农技推广重点,为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方向、路径和发展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掌握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土地政策优化调整,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和集约化利用。[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关中平原典型县域陕西耀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景观梯度模型,充分利用土地景观空间信息,研究分析2000—2015年陕西耀州主要地类旱地、林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信息。[结果]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该政策直接影响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林地和旱地在2000—2008年间的动态变化程度较2008—2015年均表现更为剧烈,2000—2015年间旱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东南区域以旱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林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南部向北部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中部和北部以林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旱地退化过程也是向东南方向逐渐推进,旱地和林地景观经历了2000—2008年急速变化期和2008—2015年持续稳定期两个阶段。[结论]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变化空间信息,为土地政策调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西北干旱区河流上中游的人工绿洲基本稳定,下游人工与天然绿洲萎缩,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引用水资源和上中游用水超量所致。当前绿洲区耕地规模过大,水资源已超载,改变粗放型灌溉农业为节水高效型灌溉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北绿洲区尚不具备成为国家粮食基地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应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巩固国家级棉花生产基地的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瓜果与特色经济作物,建成我国以肉、毛、乳为主的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和以葡萄、瓜果与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生产与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48.
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晓峰  何新胜 《经济地理》2004,24(2):226-230
文章对内陆地区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有效推进区域开发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较系统地探讨。首先分析了国外内陆地区以城市化促进区域开发的典型经验;接着,客观评价了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化进展和特征;最后,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9.
我国西北地区在史前时期除原始沙漠外绝大部分地方曾是一派原始草原和森林风貌,直到周代,黄土高原上仍然草木茂盛。然而自秦汉至明清,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致“山川顿失真面目”。造成这一局面有着自然原因,如气候的变化.东亚季风的影响和西北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且紧邻原始沙漠区等;也有人为原因,如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区的不断扩大,封建王朝大兴土木和不断毁林开荒等,而战争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更严重。  相似文献   
50.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一块比较完整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寇和建立新中国的军事、政治中心。在这块红色根据地,党领导西北红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军事斗争。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特点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党史军史研究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使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