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财政金融   32篇
工业经济   15篇
计划管理   356篇
经济学   102篇
综合类   285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47篇
贸易经济   158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1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strongest reactions to organizational injustice occur when an employee perceives both unfair outcomes (distributive injustice) and unfair and unethical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Utilizing the Referent Cognitions Theory (RCT) frame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 form of distributive injustic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long with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influences employees' negativ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More specifically, the interactional effects of these forms of injustices should be notably greater than those exhibited when an employee of the organization, following a contract breach, perceives both fair and ethical processes and treatment.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two employees from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completed measures of contract breach, procedural injustice,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and negative affect toward the organization. Their respective supervisors completed a measure of deviant work behaviors. Results revealed a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ract breach, procedural injustice, and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on negative affect and deviant work behavior.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through simple slope analyses. Consistent with the study's propositions, deviant work behavior was higher following a contract breach when both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were high.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gative affect and breach was high when both forms of injustices were high and when only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was high. Study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oretical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已经慢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上购物存在的几大优势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需求,但网上购物也存在一些不足,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心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中介机构尽快建立有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引入第四方物流,提高配送效率。企业采取努力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网上购物方式,提高企业和产品信誉度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3.
利用在安徽省HX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了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心理福利状况,分析了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心理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影响大龄失婚男性和已婚男性心理福利的因素。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心理福利程度远远弱于已婚男性,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的心理福利有显著影响,而影响两个群体心理福利的因素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4.
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结合高校实验教师工作的特点和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分析了在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必要性,并提出在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six authentizotic psychological climates explain stress and affective well being at work, and how stress and affective well being explain self-reporte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The sample comprises 199 employees from 118 organizations.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psychological climates explain unique variance of stress, affective well being and performance. Stress explains unique variance of affective well being. Affective well being, mainly enthusiasm, vigor and placidity explain unique variance of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6.
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心理契约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不对称环境对企业实行心理契约管理存在消极影响,制约心理契约发挥其应有效果。为了提高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心理契约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真实传递信息,引导员工做出合理归因,并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尽力改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207.
今年是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兼物理学家费希纳 (G·T·Fechner诞辰 2 0 0周年。 10 0多年前 ,费希纳留给我们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 ,揭示的是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结果。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的管理学将是“中西合壁”式的理论 ,所以加强管理实验研究 ,进行文理  相似文献   
208.
本文分析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9.
从房地产营销定位的产生与发展入手 ,进而从理论上阐述了心理定位对房地产营销的意义 ,并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了心理定位对消费者的影响。还通过大量实例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心理定位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210.
职场内卷现象受到多方关注,如何让员工持续热爱工作成为现实的命题。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及工作特征理论为依据,考察团队人际关系、员工团队心理安全感及工作需求创新对员工和谐型激情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质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团队成员交换关系能使员工产生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心理安全感分别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及团队成员交换关系与和谐型激情之间起中介作用,工作需求创新调节了中介效应。因此,组织若欲令员工热爱工作,团队的“安全感”和工作的“新鲜感”同样重要,应着力在团队人际关系建设和工作设计方面提升员工的积极感知体验。研究结论对组织员工管理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