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8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94篇
财政金融   373篇
工业经济   323篇
计划管理   1756篇
经济学   876篇
综合类   954篇
运输经济   114篇
旅游经济   307篇
贸易经济   1082篇
农业经济   542篇
经济概况   70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752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661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398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is paper reports on findings from a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 our digital identities.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biographical films derived from users’ social media (SM) data, we progres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gital self. Building on dramaturgical understandings of performance of self, we challenge the dominant views which argue that SM users operating as their ‘authentic selves’ can be empowered by having the potential for contemporaneous multiple selve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s of SM leakage and multiple temporal selves, we note the challenge of living with these digital self-representations which are sustained over time. We propos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emporal shifts, as well as dispensing with the no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se selves.  相似文献   
992.
探索企业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的维度结构,对拓展相关理论和指导管理实践都十分有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途径,对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其包括基于职业发展的建言、基于知识与技能增长的建言、基于物质获利的建言、基于亲和与支持的建言四个构面,归纳出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是知识员工为提升其可雇佣性而主动表达与工作相关的建设性言语行为,并基于由可雇佣型建言动机之程度“强—弱”、个人可雇佣性提升之“充分—必要条件”搭建的二维坐标系,探析了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分类模型。最后,提出了干预和管理此建言行为的管理启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应注意:应用软件的选择,教学书目的选择,硬件设备的配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自学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4.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比较,发现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先行、城市绿化和空间节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规划执行保障、切实可行的项目推动、城市特色以及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张宝生  李鑫  张庆普 《技术经济》2021,40(6):177-188
明晰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关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交换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家长式导师风格为自变量,学术激情为中介变量,研究生科研创造力为因变量,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检验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家长式导师风格的3个维度(仁慈导师风格、威权导师风格、德行导师风格)正向显著影响了研究生科研创造力和学术激情,学术激情的两个维度正向显著影响了研究生科研创造力;学术激情在家长式导师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中有中介作用,其中强迫学术激情完全中介了威权导师风格的正向影响作用;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学术激情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塑造家长式的导师风格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造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住宅与住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介于城市与家庭中间的两个层级,其物质能量代谢并非是家庭代谢在不同尺度上的集合,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层级特点。设计城市住宅和住区代谢分析的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可用于对住宅和住区的代谢过程与代谢特点进行标准化的系统性分析,为定量研究和评价城市住宅与住区的代谢状况提供依据。在明确了现代化住宅和住区代谢研究边界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住宅和住区代谢的物质能量过程,建构了城市住宅和住区代谢的研究框架,并对划分的"城市住宅物质代谢""城市住宅能源代谢"和"城市住区物质代谢""城市住区能源代谢"四个子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了城市住宅和住区代谢的描述性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针对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在未来的迭代更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安徽省及合肥市“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及合肥市房地产泡沫的评价指标,本文选用"房价收入比、房价与CPI的同步率、房价与租金的同步率、房屋销售额增长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同步率、房地产投资强度、土地价格增长率"六项指标;安徽省及合肥市房地产泡沫的程度,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用"边际收益法"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998.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是服务贸易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文章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和问题、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对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99.
围绕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及该理论在我国十年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主流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In commenting Meyer’s article “Asian management research needs more self-confidence” in APJM (2006), Yang and Terjese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4(4):497–507, 2007) described ground realities in Australia that may have in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robus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unity. As an Australia-trained and Australia-based Asian management scholar, I extend the “P” perspective by exploring how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teract in shaping Australia-based scholars’ publication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performance. Reflecting on my experience in Australia, I argue that like in any other businesses, institutions matter in our business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They matter because they can shape the local “rule of the game” within which a country’s or a region’s scholars conduct and publish their research. A full institutional account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requir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local institutions. From such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is commentary concentrates on why Australian management research lags behind that in the US and Europe and yet leads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Yue Wang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