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5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51篇
财政金融   84篇
工业经济   97篇
计划管理   430篇
经济学   949篇
综合类   198篇
运输经济   29篇
旅游经济   100篇
贸易经济   198篇
农业经济   836篇
经济概况   334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董雯  刘毅  张小雷  雷军 《经济地理》2011,31(4):591-598
通过主成分分析、集中度系数、非均衡系数以及改进的重力模型对新疆各城市的交通运输综合水平、复合流量的集中程度和基于复合流量的城市引力及引力节点分析,得出结论:①1985—2005年新疆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水平变化明显,国道和北疆铁路沿线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疆,且比较分散;②集中度系数波动明显,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阿克苏等城市对新疆客货流影响较大,而区域非均衡系数较低,呈现明显缩减的趋势;③受绿洲城镇发育程度和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各等级节点数量变化不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石河子在不同年份对新疆各城市的影响较为明显,节点等级较高。④基于交通视角的城市体系呈现出交通运输中心区域不断强化,二级节点城市变化明显,经过20年的演变,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核心,以石河子为次级中心,以喀什和米泉为三级中心,以克拉玛依、伊宁、乌苏、库尔勒为重要节点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82.
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孙平军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11,(7):1094-1100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3.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4.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相似文献   
85.
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江  胡晓鸣 《经济地理》2011,31(11):1851-1856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基于调研所获取的杭州市创意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借助CIS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杭州市创意产业的总体及各行业空间分布强度特征、圈层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创意产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旨在寻找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与当前存在问题,为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6.
美国行政中心空间与规模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崔银江 《经济地理》2011,31(10):1618-1624
行政中心是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行政中心尽量靠近地理中心对行政管理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行政中心与地理中心偏差的计算公式,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合Ar-cGIS软件,以美国为例,分析了美国县治与地理中心地理偏差的空间分布和数据特征以及州府与州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关系特征,总结了产生以上特征的自然、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并运用空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①美国的县治普遍比较接近地理中心,其接近程度有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②州府大多数并非州最大城市,人口较少。最后从行政中心区位选择和区域发展平衡两方面得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7.
戴永安  陈才  黄馨 《经济地理》2011,31(5):766-769
首先计算各地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然后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算1997—2007年不同地区的建筑业技术效率,最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度出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建筑业技术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与建筑业技术效率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可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五种类型,且大部分省区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88.
城市地价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云龙  张绍良  章兰兰 《经济地理》2011,31(11):1906-1911
运用全局和局域自相关统计量及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分析方法,对宿州市商业和住宅地价的全局自相关、各项异性及局域自相关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2 800m范围内,宿州市商业和住宅地价均存在较强的正自相关性且趋于高值集聚,随着相关距离的增大,地价半方差按球状模型曲线增长,自相关性逐渐减弱;在不同方向上,地价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不尽相同,南北方向上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要大于东西方向,但随机性较强,自相关程度较东西方向弱;在全局呈显著自相关的情形下局域地价也主要呈空间集聚格局,但部分地区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89.
根据中心地理论及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通过引入冰山运输成本建立了一个以重庆、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四个城市圈为支撑点的空间菱形经济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的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后将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圈的空间菱形模型相结合,阐释了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可降低各城市圈之间的运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区内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0.
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峰  晏荻 《经济与管理》2011,25(7):23-29
利用2000-2009年中国29个省级单位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各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省际劳动就业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邻近省域就业的溢出效应对本省具有正向影响,且该效应从东部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就业较中西部地区具有更强的区间联动性。省域技术进步、财政支出、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均对劳动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支出对中西部就业的影响明显大于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实际工资对东部就业影响不显著,但能够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就业增长。促进区间联动、加快市场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完善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