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78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71篇 |
工业经济 | 212篇 |
计划管理 | 780篇 |
经济学 | 1332篇 |
综合类 | 617篇 |
运输经济 | 42篇 |
旅游经济 | 138篇 |
贸易经济 | 492篇 |
农业经济 | 1069篇 |
经济概况 | 6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273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350篇 |
2012年 | 419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356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345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52.
1989—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图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了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且在东疆、南疆、北疆之间及区内各县市之间呈现分异性。区域经济滞后型的县域明显多于经济活跃型的县域,经济活跃型的县域集中分布于天山北坡、铁路、公路主干线上,经济滞后型县域集中分布于南疆以及北疆、东疆的边远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的同时,东疆、南疆、北疆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区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53.
中国重点工业行业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工业地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选取了1993—2008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四个工业门类: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深入刻画了四个行业空间变化的历程及现状分布特征。这四个行业从一定程度上均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分布从"遍地开花"到向沿海省份集聚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4.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2000—2009年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下,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空间依赖性,其中2000—2008年出现正的空间溢出效应,2009年出现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业发达省份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欠发达省份,低增长和高增长省份在空间上聚集。旅游接待设施数量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旅游景区数量的增长对旅游经济的增长作用不显著;而交通里程的增长对旅游经济的增长具有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55.
本文借鉴最新文献对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测度方法,用中国1952—2010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对我国服务业比重变化的长期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测度,结果认为:宏观国家层面上,我国服务业比重的变化确实有悖于世界经济整体服务化的趋势;但在地区层面上,我国服务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基本符合"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不断上升"的普遍规律,所谓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在地区层面上并不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第一波发展阶段,只有少数地区进入了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第二波。文章最后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成因进行了一般分析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56.
57.
文章运用分形思想和系统科学理论对呼和浩特各旗县20余年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进行异速生长分析,发现各旗县之间在工业发展上存在较好的幂指数关系,而在农业发展上则存在明显的退化。通过系统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在理论上为城镇体系异速生长的多指标分析建立了一个完整范例,在实践上则为正在进行的呼和浩特市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9.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whether variations in the level of public capital across Spain's Provinces affected productivity levels over the period 1996 to 2005. The analysis is motivated by contemporary urban economics theory, involving a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the competitive sector of the economy (‘industry’) which includes the level of composite services derived from ‘service’ firms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The outcome is potentially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resulting from pecuniary externalities deriving from internal increasing returns in th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ector. We exte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by also making (log) labour efficiency a function of (log) total public capital stock and (log) human capital stock, leading to a simple and empirically tractable reduced form linking productivity level to density of employment, human capital and public capital stock. The model is further extended to include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or spillovers across provinces. Using panel data methodology, we find significant elasticities for total capital stock and for human capital stock, and a significant impact for employment density. The finding that the effect of public capital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indicating that it has a direct effec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employment density, is contrary to some of the earlier research findings which leave the question of the impact of public capital unresolved. 相似文献
60.
Kevin A. Hassett 《Applied economics》2013,45(13):1350-1365
Using a unique, self-compiled data-set on international tax rates, we explore the link between taxes and manufacturing wages for a panel of 66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We find, controlling for other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that wages are significantly responsive to corporate taxation. Higher corporate tax rates depress wages. Using spatial modelling techniques, we also find that tax characteristics of neighbouring countries, whether geographic or economic,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omestic wages. We test for, and rejec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our model us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Moran-I test statistic that accounts for country-specific fixed effects in a panel data setting. Our article fits in with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urban economics literature which attempt to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