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5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353篇
财政金融   785篇
工业经济   679篇
计划管理   1927篇
经济学   4074篇
综合类   2791篇
运输经济   113篇
旅游经济   158篇
贸易经济   1730篇
农业经济   896篇
经济概况   253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492篇
  2014年   859篇
  2013年   1329篇
  2012年   1326篇
  2011年   1569篇
  2010年   1243篇
  2009年   1081篇
  2008年   1098篇
  2007年   968篇
  2006年   887篇
  2005年   705篇
  2004年   489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基准收益率测算方法的比选,基于2011—2017年全国农村水电统计年报7年统计大数据,对假设电站H进行经济评价,计算其财务内部收益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考虑主要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小型水电站行业基准收益率取值,并对结果进行验证,以证明测算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评价江苏省现有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与空间差异对建立完善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选取2010—2017年全省及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内11个指标,计算江苏省及三大区域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综合绩效值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单项绩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2010—2017年8年综合绩效值由0189波动增长到0841,效果初现且具有较强推广价值。(2)经济效益绩效值以年均257%的增长率由0增长到1,效果最为显著,社会效益次之,生态效益自2013年后为绩效值中最低值,与前两项最大差距在05左右,反映出环境改善、农田质量提高效应远低于农户创收、社会公平效应,政策拟合度不高。(3)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存在空间差异,综合来看政策效果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凭借经济优势在2016年和2017年的综合绩效值上比苏中苏北高出01、在经济与社会绩效值以002的差距领先且生态绩效值没有下降拐点,具有长效可持续性。[结论]现阶段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依赖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尚未形成良性长效机制,需从制度体系、环境经济手段、差别化补偿措施、农业补贴结构和宣传等5方面着手,推进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3.
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未来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构建包含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应用模型对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平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市用水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海南当前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海南省的主导产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此形势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利于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用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3个指标,以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为基础,探讨了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结果]从时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从空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并不突出;从市(县)域维度来看,海南省各市(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拉动效应持续增长,中部地区增长势头迅猛,北部地区增长缓慢。[结论]不断完善海南旅游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要不断细分和规范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复购率,完善营销及咨询服务体系;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交流与合作,省内要因地制宜,挖掘各地旅游业发展特色,推动各市(县)均衡发展,以进一步加强海南省旅游支柱产业的作用,并快速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We analyse food demand patterns of Indonesian households from a resource intensity perspective and quantify the impact of changed demand patterns on the use of three major resource inputs: fossil fuel; land; and water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Indonesian Family Life Survey data, 13 major food items (which constitute 70 per cent of food expenditure) are categorised into low, moderate and high resource intens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and Engel curves are estimated for the period from 1997 to 2007.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come growth in Indonesia is associated with demand patterns that are more resource intensive. By 2007, per capita requirements of fossil fuel, land and water increased by 42.7 per cent (3.13 MJ), 44.9 per cent (1.24 m2) and 50.4 per cent (2.1 kL),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1997. The results imply that, at least for Indonesia, changed food demand patterns resulting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natural resources substantially.  相似文献   
999.
使用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含有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解,分析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收敛性分析,判断各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明显,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提高趋势;科技进步是推动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呈收敛趋势,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2007—2014年南京市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南京市用水效率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南京市在2007—2014年期间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首先对用水效率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然后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南京市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大幅度增长;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在波动中逐渐优化,2007年处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2008年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2009—2014年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只有提高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并举,才能保持耦合协调度的增长趋势。最后针对用水效率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在用水效率方面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质污染治理,经济发展方面则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