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2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83篇
财政金融   145篇
工业经济   99篇
计划管理   1625篇
经济学   1118篇
综合类   691篇
运输经济   96篇
旅游经济   134篇
贸易经济   342篇
农业经济   651篇
经济概况   7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While voices in the comparative urbanism literature call for researchers to approach comparison with more experimental and critical methodologies, there remains no consensus on how to design and realize these studies.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comparative urbanism for researching the ‘Asian City'. Given the critique of existing modes of comparison embedded in recent calls for a new comparative urbanism, researchers are faced with a number of pressing questions: How do we approach this ‘regional' topic in a way that both resists categorizing the ‘Asian City' as an exotic ‘other', elevating it onto a mythical pedestal, yet appreciates its differences, localisms and unique ‘cosmopolitan vernacular' (Clifford, 1997; Werbner and Modood, 1997)? This essay thus highlights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of applying the comparative lens to the ‘Asian City', arguing that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Asian City' help to address the dangers in isolating Asian research into its own canon of parochial urban theory and offering a greater diversity of possibilities for justifying cas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approaches. In doing so, we hope that this essay responds to the comparative turn by illuminating to some extent its inherent complexity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3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33.
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34.
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进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传统城市化道路越来越受到内外发展环境的制约而困难重重,改革与发展中心镇日益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在充分阐述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节点的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文章理论和实证地研究了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模式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经历了初始阶段、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三个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心镇自身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重点与导向等各不相同,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从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态来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中心镇空间模式主要包括了产业平台集散驱动型和城镇功能优化带动型两种.最后,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的中心镇改革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5.
估计和预测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对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对城市家庭消费部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估计了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家庭三类能源消费的直接碳排放量,建立了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识别城市家庭能耗碳排放增长和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储蓄水平的提高对于家庭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收入和储蓄的增加会抑制家庭燃气碳排放的产生,但对于城市家庭用电碳排放和城市家庭采暖碳排放,则表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36.
李红  张平宇 《城市问题》2009,(12):23-26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条件的限制,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运用新功能主义中的外溢理论,探讨了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和产业外溢策略。  相似文献   
37.
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是旧城改造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刚  邱肖 《城市发展研究》2002,9(2):55-56,41
城市的更新、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何通过现状调查、分析、研讨 ,找出城市建设的症结 ,使城市趋于完美是城市建设者的历史使命。但现实中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发旧城改造之财 ,只能使城市变成“崭新的旧城” ,只有按城市发展的固有规律去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才是旧城改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
刘丹 《经济经纬》2007,(6):71-74
北京市各区县劳动力总量分布的产业差别是明显的,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于北京市各区县功能区的划分可以站在劳动力产业分布比较优势的角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市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规律,从而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劳动力布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39.
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决定着国家安全和稳定,但目前我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工作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防护专项法规不健全、防护标准和规范也缺乏、防护力量薄弱且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应围绕城市重要经济目标保护搞好国防教育,超前合理规划与确定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布局,认真贯彻“新三防”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护措施,科学制定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方案,构建“综合防护”与“整体防护”的一体化机制,走群专结合发挥优势,走人民战争之路以做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40.
19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艺术节层出不穷,并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立足西方艺术节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分析与总结艺术节对城市的综合影响:①艺术节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包括内部文化氛围及其外部国际化形象,以及城市的文化软实力;②艺术节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包括宏观层面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引导与催化,以及微观层面不同类别的经济收益。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艺术节的科学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