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讲,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在道德之上,还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我理解,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这更高的"天地境界"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坚守信仰、对党绝对忠诚,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高的人生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绝对忠诚"是党办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首要政治本色、首要政治品质,对党办干部来说,既是一个最高要求,又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学科创帝过程中的冯友兰为议题,围绕中国哲学史学科建构的早期历史,对这一现代知识系统的形成做些分析,以期对传统学术的形态转换有一深层次的个案性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及其改进。并指出,冯友兰先生的纯形式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它标志着中国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西方一些分析哲学家如蒯因等人于本世纪40年代发起的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是同步进行并且相互补充的。本文还指出这一重大的哲学史事实尚未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的广泛注视,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语言形而上学尚存疑虑,即于经验世界毫无断定的语言形而上学如何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生影响?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三种彼此不同但却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即语言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无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老区建设》2013,(9):61-62
她出身豪门,年轻时便遭遇父母先后被刺杀的厄运;她没有丈夫子女,政治家庭的悲剧让她始终抗拒婚姻;她20多岁便踏入政坛,以女儿的身份成为韩国特殊的"第一夫人";她钟爱中国文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曾伴她度过最痛苦的时光。她是朴槿惠。60岁的她成为韩国历史上、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近现代史上首位女国家元首。60年的人生中,朴槿惠几起几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对不切实际的"纯粹哲学"的关切和对"实际"的关切构成了他思想的两端,这两端又都跟科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在其探索东西文化问题的早期,即持平等的、科学的文化价值观,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是一种事实,只有对这些事实进行科学的解释,才能真正认识东西文化。冯友兰认为,中国近代没有发展出科学这一西方近代文化精神,是因为中国文化是认识心的,不需要科学;认识、控制心的中国文化与认识、控制物的西方文化是应当调和互济的。冯友兰早期文化价值观的探求奠定了其学术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1931-1949年,冯友兰先生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他称这灾一生中“风光”的18年。在教育思想上,他倡导“学术民主”“维护学术尊严”,主张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同时又将“兼容并包”教育思想延伸至治学方法。他在治学中提出“接着讲”,即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并融为一体。冯先生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树立了一个优良的学风,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更新和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宇宙的活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的意义。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提倡人的觉解,通过觉解程度的提高实现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成熟个体产生的前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认识的角度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对人生境界说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主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中,谈到了关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