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49篇
经济学   55篇
综合类   42篇
贸易经济   38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95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01.
袁伟时 《中国企业家》2013,(10):125-126
民主制度、言论自由、法治制度是根除道德沦丧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讨论儒学在中国转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不是学术问题,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整个中国社会转型说到底是,怎么样冲破以儒学为支撑的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不冲破这些所谓的传统制度和文化,中国的现代经济就无法发展起来。胡适在《说儒》中讲到,儒者来自殷  相似文献   
302.
东西文化主要足指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其对日本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大约早在姬周之世,中日之间已有交往。公元前.世纪,水稻和农耕技术传入日本北九州,使臼奉摆脱了数千年渔猎和采集生活;铁器的传入,更使日本由石器时代跃入铁器时代,加速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郡后,以儒学文化为丰的中国文化既由中原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对日本的文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03.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企业的经营竞争哲学,而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从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构建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在发展中具有延伸性和保持性。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国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运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进行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04.
梁漱溟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对中、西、印三方文华及其哲学进行系统的比较,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他穿过文化现象,直透现象背后的根本精神,再由根本精神说明现象,纠正了自严复以来思想界的进化论倾向。与西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他提倡并肯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主张走孔子的路,肯定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305.
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从被排斥到“独尊”,其间经历了众多儒学家为复兴儒学而作的努力。叔孙通、陆贾、贾谊、韩耍、董仲舒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改良的共同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逐步吸收各家思想,特别是法治思想,黟成了礼法结合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最终为统治所接受。  相似文献   
306.
中国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所含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有突出的作用,本文对中国企业文化建构中与儒学相融与相斥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从中窥探出一些有利于企业文化构建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优质因子.  相似文献   
307.
本文通过对早期儒学(孔子和思孟学派)诚信观的分析,说明诚信的必要性和实现诚信的修养方法,以及早期儒学的诚信观对当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08.
中国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所含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有突出的作用,本文对中国企业文化建构中与儒学相融与相斥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从中窥探出一些有利于企业文化构建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优质因子。  相似文献   
309.
再塑孔子     
《走向世界》2011,(10):12-13
一尊孔子雕像立于天安门广场边,引来一片惊呼,有人断言:孔子归来!其实,孔子并没有离去。在过去的2500多年里,这位中国的先哲或近或远地闪现在民族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10.
梁漱溟从不同民族生活样法差异的角度。通过对西方、中国和印度三方哲学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他的“三量”说认识论。同时,他又援西学入儒。在其“三量”说认识论的基础上阐释和发挥了儒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学主义对儒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